特斯拉要求美国本土供应商两年内剔除中国制造零部件,这不是试探,是硬着陆
马斯克把供应链变成一场必须赢的硬仗,换来的可能是合规与补贴,但代价也写在账本上
这事传出后,行业一下子炸开了锅,因为牵动的不只是车厂一家,是一整条全球化链条的筋骨
这不是一纸通知的事,这是美国政策和商业算计叠加的结果
过去两年,补贴和关税像两只看得见的手,慢慢把车企推到一个方向
2022年签下的《通胀削减法案》立了规矩,想拿到最多7500美元的购车补贴,电池和关键零部件得“非中国制造”
到2024年1月,含中国电池组件的美国产电动车正式被踢出补贴名单,特斯拉部分车型当场丢了价格优势
关键诱因很直白,7500美元的联邦补贴像一把杠杆,撬动了整条链
政策层的风向继续吹紧
2025年初,新一届政府上来后暂停相关资金支出,整体对华贸易口径更硬,现实就摆在这儿:如果不剔除“中国制造”,特斯拉在美国的价格竞争力会被补贴差额直接打穿
还有个隐形的考虑,马斯克的其他业务和政府合作紧密,从太空到通信都是敏感区,供应链“表态”某种程度上是风险管理
可换个角度,这笔买卖真不轻松
可问题是,特斯拉过去十年的效率优势,恰恰长在中国供应链上
上海超级工厂的国产化率超过95%,2024年交付67.6万辆,占了全球一半多,2025年一季度还出口了12.3万辆,随车出口的中国零部件额同比涨62%
上海超级工厂贡献了52%的全球交付,国产化率超过95%,这就是底气也是牵绊
身后是400多家本土一级供应商,已有60多家被特斯拉纳入全球体系,电池、压铸、热管理,一个个都是看家本事
全面替换带来的单车成本上升1000到2000美元,按年算多出超10亿美元开支
这还是账面上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更难算
技术适配要重来一次,良率要重新爬坡,美国替代厂商经验不足,效率、规模、质量都需要时间打磨
分析师提醒,去中国化并不等于有完整替代,尤其在锂、钴、镍的精炼环节,中国握着80%以上的加工能力
原料不在手,后面的工序就别指望一次性到位
马斯克曾公开反对加征关税,他说不赞成政府去扭曲市场
话音未落,一年后就不得不在供应链上强力转向,商业现实有时候比立场更冷酷
特斯拉副总裁陶琳也夸过中国伙伴,品质、效率、成本一个不落
特斯拉上海区域总经理孙嘉泽的判断也很直接,在华业务是全球扩张的支撑
这些话今天再看,像在对照一条被迫分岔的路:一边是补贴和合规,一边是效率与规模
落地怎么走,难点清清楚楚
问题的关键转折在两年期限,时间短、改造深、牵连广
你可以想见底特律某位采购经理摊开BOM表,逐项标注“换源”“重测”“再验证”,身后是实验室里夜里还亮着的可靠性设备;
另一边,上海一家热管理供应商的会议室灯到深夜都不灭,所有人盯着海外备料和认证周期,谁也不敢拍胸脯说能在短期内无缝切换
这是一笔用“姿态”换“合规”的账,但很可能要用利润去埋单
外界最关心的悬念有几个
这场调整会不会波及上海工厂和传闻中的Model Q,业内还在观望
有声音猜测,可能以“美国本土供应链去中国化”为主轴,尽量不触碰中国工厂的成熟体系,但没有官方细则前,都只是推断
能不能在印度、越南迅速补位,目前更多只是研究报告里的推演
原料、设备、人才、配套、验证,每一项都不是靠喊口号能到位的
对比历史,路径也不一样
苹果这些年把部分组装移去印度和越南,但零部件仍深度依赖中国网络,更多是风险分散
苹果转产多是挪组装,特斯拉这次却动了核心零部件,难度不是一个量级
通用、福特此前为拿补贴主要调整了电池组件的来源,而特斯拉这次是“全链条”口径,水位明显抬高
短期市场会怎么走,接下来48到72小时是个窗口
如果特斯拉很快给出实施细则,说明他们心里已有路线图;
如果核心中国供应商开会回应,口风与力度会给出“是否波及在华体系”的线索
行业协会与美国零部件商的公开评估,也会告诉我们替代周期到底需要多长
资本市场的第一波反应往往情绪化,但也会暴露共识的方向
最该关注的不是口号,而是两端的现实:美国能不能做出来,中国要不要继续做
供应链从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长年磨合出的协同网络
把它当作表态工具,短期也许能对冲政策压力,长期却难免把效率和创新力消耗在不必要的裂痕上
全球化真正的红利是协同,不是切割
我更愿意把这次看成一场代价高昂的实验,成与败都不只属于一家车企
如果最终能在合规与效率之间找到新的均衡,产业会更强;
如果找不到,伤到的是消费者的钱包、企业的利润,以及彼此积累多年的信任
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账已经开始计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