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中日经贸领域发生了一次剧烈震荡。
二十家日本主要企业突然取消了原定月底出发的商业代表团行程。
这个代表团规模达到三千人,筹备工作持续了半年。
现在新能源和半导体领域的合作谈判都停滞了。
事情发生前没几天,丰田还在宣传要在上海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
这种迅速转变的态度让人不太意外。
日本企业在华战略始终存在某种内在矛盾。
他们既想抓住市场机会,又受制于外部压力。
这种矛盾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商业决策往往不是纯粹的经济考量。
地缘政治因素正在改变跨国企业的行为模式。
这次取消的行程只是个开始。
后续影响可能会持续发酵。
日本二十家企业撕毁协议的消息传来,第一感觉是荒谬感压过了愤怒。
商业信誉在政治压力面前薄得像一张纸。
丰田刚在上海敲定新工厂的选址,转身就把百余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这种左右横跳的戏码,让人想起试图同时踩住两条船的笨拙舞者。
他们似乎没意识到舞池已经换了音乐。
中国新能源车市占率突破八成的那天,我在展厅看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指着比亚迪的底盘结构啧啧称奇。这个画面比任何销售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日本车企销量下滑四成的同时,他们的半导体原料库存可能撑不过这个冬天。
取消筹备半年的技术交流会,这个决定做得太过轻率。或者说,他们低估了中方合作伙伴的记忆力。
契约精神变成可随意拆卸的装饰品,这种企业以后要拿什么取信于人。
索尼传感器被国产替代的速度,比他们财报会议上的解释要快得多。
技术优势的流失就像握不住的沙,越是用力攥紧,流失得越快。
中国半导体自给率每月都在刷新预测模型的上限。这个趋势,可能比某些分析报告描述的还要再快些。
说真的,他们应该去看看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的施工进度。
或者研究下中微公司蚀刻机的最新参数。
现在腾出的市场空间,足够培育出三到五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这不是预测,是正在发生的产业重构。
关键原料的出口数据,上个季度出现了值得玩味的波动。
那些被取消的交流活动,其实早有替代方案在同步推进。
日本企业可能没注意到,他们放弃的不仅是当前订单,更是未来十年的入场券。
中国产业链的完整度已经超过九成,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往上走。
国际合作从来都是双向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谁更需要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