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

名爵MG,市场总给人一种“分裂”的形象。

这个有着百年历史,土生土长的英国品牌,在21世纪初破产被上汽收购,成为中国人执掌的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但是在上汽麾下的十多年里,除了头些年在国内还算能打,之后就逐渐转变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在海外,它是中国汽车出海的标杆,连续多年都是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单一品牌。2025年上半年在欧洲销量达到15.31万辆,逆势增长18.6%,甚至超越了特斯拉。在国内,它却深陷销量泥潭,2025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仅4.28万辆,年销目标完成率仅23.7%。MG4 EV、MG ONE、MG6、MG ZS、MG领航几款车型,月销量仅为个位数或十位数,基本被市场边缘化。

名爵的“中国病”,现在急需一剂猛药。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海外市场真没那么稳

为什么是现在?还得从名爵在全球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的微妙变化说起。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排名前十的品牌出口量榜中,仅有比亚迪、捷途、宝骏和起亚出口量同比实现逆势增长。特别是比亚迪,出口量暴涨115.8%,成功超越奇瑞和名爵,夺得中国车企出口量冠军。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而常年只在冠亚军位置的名爵,出口同比下滑了5%,排名下滑到了第三名。比亚迪正在将自己在国内新能源的优势复制到海外。

在名爵海外最大的票仓欧洲,虽然名爵上半年的销量达到15.31万辆,逆势增长18.6%。但如果单看电车细分市场,名爵销量暴跌近五成,已经直接跌出头部阵营。取而代之的,仍然是比亚迪。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不可忽视的是,显著的性价比优势,曾经是名爵在欧洲市场突围的核心利器。但为了极致性价比所做的“降本增效”,正在吞噬名爵在欧洲的口碑。海外媒体所做的一项关于车辆可靠性的调研显示,MG和MG4可靠性得分分别为76.9%和63.8%,两项数据均在行业垫底。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图源:DoNews

而口碑下滑、利润收窄又会导致海外经销商渠道的不稳。2024年MG最畅销经销商之一、有着80年家族企业历史的Summit Garage选择退出,其原因就是源自经营压力、服务声誉受损等多重问题。

这意味着,即使是在名爵的老家,名爵也面临着结构失衡、口碑下滑,当然还少不了的是众所周知的政策风险。

“All in”能否大力出奇迹?

如果说过去名爵即使国内销量不振,但靠着海外市场仍然可以活得滋润。那么现在海外市场风险与日俱增,“中国病”就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了。而这剂猛药,毫无疑问还是新能源。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不久前的一场新车发布会上,名爵也和其他许多传统车企一样,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All in新能源”,未来两年内将密集推出13款覆盖纯电、插混、增程三大技术路线、横跨轿车、SUV、跑车等几大品类的新能源产品。

名爵试图以一场“车海战术”的豪赌,再加半固态电池等黑科技,与OPPO组建生态联盟,来挽救国内市场。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但是放眼市场,提出“All in新能源”的何止名爵一家。此前有诸多车企品牌都有过类似的表态,大力未必出奇迹,“All in”的态度和动作,并不一定能够帮助车企赢得这场新能源的战争。名爵的豪赌仍面临严峻现实的考验。

市场窗口期收窄。国内新能源市场格局已经初步成形,各方势力进入淘汰赛阶段。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比亚迪凭借规模化与垂直整合的优势,在25万元以下市场维持着领跑者的优势;零跑、小鹏等新势力同样在以性价比叠加智能化筑起壁垒;小米、鸿蒙智行凭借着流量优势和智能化表现,稳稳占住了中高端市场。剩下的市场,还有吉利、长安、奇瑞和它们所衍生的子品牌,以及合资品牌们都在相互抢夺。

名爵作为“新能源后来者”,品牌认知度远低于竞品。想要用车海战术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将丢掉多年的知名度重新树立起来,除了要有出色的产品力之外,还要有强大的营销力。而后者,恰恰是名爵在国内一直欠缺的。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名爵一直以来是一个有赛道传承的性能品牌。但新能源时代,性能已经变成“廉价品”。国内除了小米能够依靠强大的品牌势能将性能标签立起来,其他车企几乎都选择了家用路线。

名爵在国内该如何讲一个新故事,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避免陷入认知模糊地带,这是需要系统性叙事和持续的用户沟通的,并不是依靠“车海战术”或者简单的“年轻化”就能够完成逆转。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其次是技术落地的风险与时间窗口。半固态电池虽具噱头,但最终究竟只是一个PPT,还是真正意义的大规模的量产,仍未可知。另外,半固态电池的实际续航达成率、安全性尚未得到验证,同时还面临着成本问题。

更关键的是,在当下供应链技术你追我赶的竞争环境下,半固态电池的先发优势能维持多久,仍然存疑。也许不出几个月的时间,友商们的各种半固态电池就会争相量产,留给名爵的时间并不会太多。

两年推13款车,名爵车海战术能否“大力出奇迹”?-有驾

写在最后:

名爵的“All in 新能源”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落实到动作上,“车海战术”的成败依然系于本土化深度。

若能沉下心来,在国内市场为自己找准定位,依据定位调整产品定义,重建渠道信任,打造情感共鸣,这场新能源豪赌或可扭转乾坤。反之,若忽略品牌定位和叙事,仅仅只是将集团的产品换壳导入,简单套上时下流行的诸如“共创”、“年轻化”的概念,再多的产品和技术也难逃“叫好不叫座”的宿命。

今年初,时任名爵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曾感叹:“MG差一点点就好起来了”。我不知道这“一点点”的距离有多远,但即使是一点点的距离,也考验着中国团队对本土市场的敬畏与创新勇气。(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