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早年靠操控乐趣和独特设计圈粉无数,可后来销量一路下滑,2020财年全球净利润亏了316亿日元,那时候疫情闹得凶,销售额掉到2.88万亿日元,中国市场也跟着遭殃。这是单纯的市场变化,还是马自达自己没跟上节奏?
先想想马自达在中国起步的时候,那时候日系车还挺受欢迎的吧?1992年它就进来,和海南汽车合作建厂,生产旅行车和MPV,本来以为能大干一场,结果政策卡着,只能先在海南岛卖。
到了1997年,一汽集团接手,才慢慢往内地铺开。2002年国产福美来上市,2003年马自达6以26万多块的价位杀入市场,第一年卖2.3万辆,2010年峰值9.4万辆。
这是不是因为它那套悬挂系统和创驰蓝天发动机,让人开车觉得带劲?可好日子没多久,2014年阿特兹接班,噪音问题一大堆,销量就卡在几千辆。
2016年马自达6停产,一汽马自达产品线单薄,定位也模糊,2021年8月被长安马自达吞并。
销量下滑这事儿,从201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中国本土车企实力上来,电动化和智能网联玩得飞起,马自达却像个老江湖,不紧不慢地观望。
结果呢?2021年销量18.4万辆,降14.3%;2022年上半年又跌五成;2023年上半年3.22万辆,降50%。昂克赛拉从月销1.5万掉到3000辆,其他日系对手如丰田日产还稳着。
这里面马自达的被动策略占多大锅?它总觉得自己“价值销售”高大上,不爱降价,结果市场份额被本土品牌蚕食。2024年全年中国销量8.17万辆,只占全球销量的不到7%,美国市场倒是猛增。
说到“下狠手”,其实就是马自达终于忍不住,2023年新款昂克赛拉上市,价位直降3万,和本土车平齐了。CX-4、阿特兹优惠5-6万,CX-50起售价也低过同级日系。
这算不算对中国市场来硬的?以前死守高价,现在用价格换销量,试图拉近和消费者的距离。
可价格战真能救命吗?还是得靠产品力说话?马自达这步棋,是不是有点晚了点?本土车企新能源渗透率都超50%,马自达燃油车还占大头,难怪2024年销量继续滑坡。
现在是2025年9月,咱们看看马自达最新境遇。2025年1月马自达销量6604辆,同比降28.3%;2月3800辆,四连跌;3月销量也没起色;6月总销量创近10年同期新低,马自达EZ-6卖3210辆,CX-5 2937辆,马自达3 1257辆,CX-50只445辆。
7月CX-50更惨,277辆降50.8%。上半年整体销量约4万辆,新能源贡献有限。马自达全球销量130.3万辆,中国占比小得可怜,墨西哥市场反倒反超中国,接近10万辆。这是因为中国电动化太快,马自达跟不上。
马自达也没闲着,2023年4月在上海办品牌之夜,宣布加速电动化,转向产品3.0、用户体验3.0和数字化3.0。中国区团队搬到上海,全资子公司管事儿。
和长安汽车合作,2024年底推EZ-6纯电轿车,2025年底EZ-60 SUV。EZ-6 2024年10月上市,预订超3.3万,但交付慢,2025年6月卖3210辆。EZ-60 2025年4月上海车展亮相,9月26日上市,预订超4万。
这两款车用长安技术和资源,本土化研发,会不会帮马自达翻身?长安马自达计划到2027年每年至少一款新能源,面向中国还出口海外。可2025年6月产销快报里,长安马自达数据“失踪”了。
全球来看,马自达2025财年上半年净销售额2.39万亿日元,中国销量3.4万辆降24%,受新能源价格战影响。
社长说2030年中美国际车市两种态势,中国新能源超50%,美国才10%。马自达在美国销量大涨,在中国却挣扎。马自达的全球化战略,重塑起来不容易。
管理层动荡也添乱,长安马自达营销端六年四换帅,2025年还陷“阴阳销量”争议,官方数据打架。?新能源车上市俩月就凉,粉丝耐心耗光。
马自达全球竞争力在掉,2025财年上半年销售额23939亿日元,但中国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本土车企如比亚迪、吉利销量猛增,马自达燃油车压力山大。
再想想竞争格局,中国市场最卷,合资新能源份额不足5%。马自达押注新能源探围之道,可起步晚,2022年纯电车只卖334辆,2025年虽增到数千,但远不够。
马自达历史从1920年软木起家,到转子发动机创新,再到中国扩张,本该是技术派。可如今在中国困局加深,销量持续下滑,策略转向激进。
它扬言下狠手,是真能扭转,还是饮鸩止渴?未来如何,得看转型速度。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渗透率高,马自达需走漫长路。
结语:
总之,马自达如今境遇不乐观,销量低迷,转型艰难。未来它会退出中国,还是顽强坚持?这些问题,没标准答案,得自己想清楚,车市如战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