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大关,二手车交易市场迎来黄金发展期。但行业规范化程度不足导致乱象频发,部分不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对理性购车者而言,系统核查事故出险记录是保障自身权益的必要程序。这些由多部门联合监管的电子台账,完整记录着车辆从首次上牌到当前时刻的所有出险信息,购车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可精准识别异常维修记录,提前规避重大安全隐患。
一、微信查询
打开微信,搜索【万车明鉴】并进入微信小程序
在小程序中选择“车辆事故出险记录查询”,然后按照要求,输入车架号或上传行驶证即可查询到。
另外也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车明鉴】进行查询。
除此之外【万车明鉴】微信小程序或公众号还能查交强险、商业险、车辆状态、抵押状态,4S店的维保记录、公里数有没有被调过表,车牌查车辆、车架号查车牌,还有名下车辆数查询等等!
二、保险公司查询
保险公司官网查询登录所投保的保险公司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三、4S店及维修厂查询
若车辆长期在同一家4S店维修保养,可携带身份证、车辆所有权证明前往查询。 但仅限本店维修记录,若车辆未在4S店维修则无法查询。
四、车管所及交通管理部门查询
携带车辆行驶证、车主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前往当地的车管所或交通管理部门。
多车因同一障碍物避让引发事故的责任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道路管理方责任
管理维护职责:道路管理部门有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的义务,若因未及时清理路面障碍物或未设置警示标志,导致车辆碰撞发生事故,需承担赔偿责任。例如,某高速公司因未及时清理遗落轮胎引发三车追尾事故,法院认定其需承担30%的赔偿责任。
合理义务认定:若障碍物系第三人故意放置且道路管理者已尽合理管理义务(如按规定巡查、清扫),则第三人应承担主要责任,管理者无需担责。
二、车辆驾驶人责任
过错行为判定:若驾驶人存在超速、疲劳驾驶、未保持安全车距或未采取必要避让措施等过错行为,需根据过错程度承担相应责任。例如,在轮胎遗落引发的事故中,驾驶人胡某因注意力不集中被判定负主要责任。
责任比例划分:多车事故中,需结合各方过错程度确定责任比例。如前述案例中,法院根据三车驾驶人的过错程度,分别判定胡某承担60%、何某和贺某各承担20%的责任。
三、障碍物来源责任
第三人过错:若障碍物系第三人故意或过失放置(如货车货物掉落),第三人需承担主要责任。例如,某案例中因货车轮胎遗落引发事故,放置轮胎的驾驶人需承担相应责任。
自然因素影响:若障碍物系自然形成(如山体滑坡)且道路管理者已尽合理巡查清理义务,则需根据事故各方过错程度确定责任。例如,因突发山体滑坡导致事故时,若一方超速行驶可能需承担主要责任。
四、其他影响因素
乘客行为:若乘客存在未系安全带等过错行为导致损失扩大,可能需承担一定责任。例如,某案例中原告因未系安全带被判定承担10%的损失责任。
保险理赔:事故责任认定后,各方损失应先由交强险赔付,不足部分按责任比例由商业险或责任方承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