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N7摆上台面,价码落在11.99万到14.99万区间。兴许是发布会调子起得太高,这价格一出,颇有些出乎意料。划分为510km和625km两档续航,俩顶配MAX版都梭标配8295P芯片和端到端智驾, 差价区区一万,让人觉得不一步到位,直接拉满,就亏大了似的...4930mm的B+级纯电轿车,这可不是什么老瓶装新酒,而是天演架构头一遭露脸,妥妥的开山之作。瞧好吧,今年合资车铁定卷成麻花, 绝对不逊色于那些造车新势力。
老实讲,瞄到日产N7这波定价,第一反应是:卷到飞起!但转念一想,总觉得哪里膈应。起步价11.99万,摸到顶14.99万,银子没差多少,配置却云泥之别。这算不算一种“幸福的烦恼”?就像溜达超市,逮到打折货永远杵在最显眼的地儿,让你觉得不薅一把羊毛,就亏到姥姥家了。
这事儿得抽丝剥茧,掰扯明白。往明面上看, 合资车厂确实开始放下身段了。往日那种“端着架子”,动不动溢价几万的光景,早已成过眼云烟。现在,他们也得正视这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用实打实的价格来博眼球。往里扒一层, 这套定价策略,是不是有点“引君入瓮”的意思?
你咂摸咂摸, 两款MAX顶配,就差那么一万块,可芯片、智驾直接顶格。这不明摆着告诉你:“买丐版,你就掉坑里了。” 这就像饭馆的菜单,总有一道“镇店之宝”,价钱略贵, 但食材顶呱呱,风味独一无二,跑堂的还会不遗余力地向你安利。
为啥会整这一出?这背后藏着汽车厂商的“小九九”。他们门儿清,现在消费者买车,不光是代步工具,更是对智能、黑科技的追捧。于是乎, 他们把最好的料都堆在顶配车型上, 让你觉得“一步到位”才是最划算的买卖。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囊中羞涩的消费者来说, 11.99万的价格可能已经挠到痒处了。但一瞅顶配的配置,心里又长草了。结果呢?要么一跺脚,上了顶配, 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要么退而求其次,买了低配, 心里却老觉得缺了点啥。
再往深了挖, 这折射出当下消费社会的一种常态。我们总是被五花八门的“诱惑”包围着, 商家用各种花招挠你痒痒, 让你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永远需要更多、更好、更贵的东西。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奸商太狡猾”时, 是否忽略了自身的需求?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吗?抑或, 我们只是在追逐一种“人有我也有”的攀比心?
依稀记得前几年, 身边的朋友都一股脑儿地购入各种智能家居产品, 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智能灯泡…… 但没过多久, 这些“智能”玩意儿就成了家里的累赘, 不但吃灰,还平添了不少维护费。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归根结底, 买车也好, 添置其他物件也罢, 最紧要的还是摸清自己真正的需求。与其被商家的营销套路牵着鼻子走, 不如冷静下来, 掂量掂量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什么才是最称心的。
话又说回来, 日产N7的上市, 确实给合资车企扔了颗“深水炸弹”。它倒逼着其他厂商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和定价策略, 卯足劲儿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但这场“内卷”最终得利的, 还是咱老百姓。毕竟, 有竞争才有奔头, 有压力才有动力。瞧好吧, 今年合资车企的好戏还在后头呢。
只是, 在享受这场“价格战”的甜头时, 我们也得保持清醒, 别被表面的“实惠”蒙蔽了双眼, 真正做到理性剁手, 才能避免掉进商家的“温柔陷阱”。毕竟, 量体裁衣, 才是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