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新能源新品牌发布,有代工合作,有国资参与

夜色下的柳州,除了螺蛳粉和江边的霓虹,还悄无声息地多了一批“新生儿”。 熟悉的LOGO,一抹菱形剪影,在一台低调的小车尾部闪闪发光。有人说,柳州人的车企,就跟当地人做夜市生意一样,悄悄地铺摊,不吆喝,等你看见的时候,摊位已经搭好,锅也热了。

如果你是汽车行业的“老饕”,看见“埃尚”这三个字,估计脑门会浮现一堆问号。好家伙,又一个新能源品牌?它跟五菱啥关系?贵港的老赛道掀遮布了吗?还是只是个柳州本地的新瓶装旧酒?深夜刷到那条新闻,估计会像发现一块警察还没来得及踩的香蕉皮,有点滑,有点意思。

说起来,这事儿本身不复杂。广西汽车集团横空插入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官宣自家新品牌——埃尚汽车。LOGO是一颗经过“基因改造”的老五菱菱形W,看着就像家族分支达到了最新进化。定位上大差不差,典型大厂套路:先打年轻时尚牌,主攻新能源代步车,后面开发轿车、SUV、MPV,尺寸从微型到紧凑型,仿佛一份“梦想清单”,只等时间慢慢发酵。

首款车型A100C也不墨迹,消息刚出来,昨天就上市了。磷酸铁锂电池,17.65度,续航220公里,国轩高科做电池。表面来看,技术参数没什么爆点,但够用、稳定、价格也能打——很像一盘家常菜,大众口味,不惊艳但很下饭。

故事到了这里,有个关键细节就浮现了。对广西汽车集团来说,新能源乘用车的“准生证”暂时还缺席,他们手上只有轻型商用车的生产资质。所以真正的生产工厂,落座在河南许昌,由国资背景的“河南森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代工。没错,品牌在南方,工厂在北方,就像柳州螺蛳粉在北京开连锁一样,让人恍惚。

这份跨省代工操作,说起来很互联网,实际的“供应链底裤”却不一定那么体面——原本就利润有限的微型电动车,还要分一杯羹给“中介”,成本和售价就开始拉扯。查查工商信息,“许昌国资委也是柳州五菱新能源的股东之一”,一切看似合理,实际有种斜着走路的尴尬。柳州造车人的许昌工厂出品,比减肥药的广告还绕。

聊到这一步,按业内标准,先别急着感慨中国新能源造车多么热闹,更要盘一下这盘棋的细节。首先,定位于年轻、时尚,宣传主打新能源代步,一听就知道是奔着“车型结构性机会”去的。这两年,微型、入门级纯电市场卷得不像话,吉利熊猫mini、奇瑞QQ冰淇淋,还有“老五菱”宏光MINI EV,都知道这个门槛低、利润薄,却流量大的赛道好下手。埃尚介入的时间点,说实话,有点靠后了,前排炸掉的大饼已经不是自己的。

再看产品参数,17.65度的电池、220公里续航,国轩高科供电,算得上国产一线电池。磷酸铁锂不用担心自燃,稳定、安全,适合做家用小车。只是续航和能耗放在当下,属于“够用就行”,想有惊喜还是得看最终定价。毕竟买这个价位的,绝大多数都是“公里数焦虑症”晚期患者。

至于“南北联动”的生产链,河南许昌代工,柳州背书,国企股东穿针引线。按道理,这种模式可以让新品牌省去产能爬坡和生产资质的风险,但副作用也明显:部分零部件运回去,成本控制就变得相对拉胯。微型电动车本来利润就像刑警的头发——只剩下警觉,已经见底。加一层代工,能做大蛋糕的概率也不会太高。

柳州新能源新品牌发布,有代工合作,有国资参与-有驾

当然,抛开这些枯燥的行业现实,这里也不妨让人脑补一下:未来埃尚汽车到底能不能杀出这片沼泽?毕竟“柳州出品”自带艰苦朴素基因,“五菱W家族”已经把人民需求玩出了花样。埃尚能不能像前辈们一样,用一台平价小车狠狠戳中市场的痛点?还是只是又一个“流量蹭热点”的试水产品,过两年就和那些消失的小品牌一起,成了工商资料上的失联人口?

说到这,身为一个略懂汽车的旁观者,终归要收敛一下专业表情。“新品牌发布,有独特血统有代工逻辑,有国资背书有供应链隐忧”,这组信息就像一组刑侦线索,拼在一起,凑得上但绝不完美。

柳州新能源新品牌发布,有代工合作,有国资参与-有驾

至于我个人的观点,不敢自信也不轻易唱衰。柳州人造车,熟悉的是细水长流,能不能在“新能源微型车”这条河里急流勇进,其实不见得比螺蛳粉调味简单。血统很重要,执行更是关键。“南方思路”+“北方工厂”,算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解药吧——就像警察办案,线索再全,真要指望死角没有,那是故事会而不是现实生活。

柳州新能源新品牌发布,有代工合作,有国资参与-有驾

有个细节值得一提,这种“新品牌暗度陈仓”的行为模式,其实在中国车圈越来越普遍。资质、产能、政策、股权结构……每个环节都在考验你是不是能把故事讲好,也让产品最终能落地,而不是停留在 PPT和短视频宣传截图里。用柳州的话来说,“只要能落地,不怕屁股歪”。这个道理,世界通行。

最后,留个问题给同样滑过这条新闻的“老饕们”: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新品牌,到底是创新的突破,还是资本和牌照的套利?当一切都得让利于供应链、资质、政策,你对国产新能源代步车新品牌的信心,还剩几分?柳州的夜色很美,车企的赛道却未必开阔。或许下一个爆点车型,还没喊口号,就已经在许昌的生产线驶入了江湖。从这个角度,关于“埃尚”的故事,我们还只是刚刚看到第一章。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