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态电池这事儿上,欧美是不是已经遥遥领先了呢?
最近,有个关于固态电池的消息火得挺快——一辆用固态电池的奔驰EQS测试车,从德国斯图加特一路开到瑞典马尔默,跑了1205公里,没休息一下,快到终点还能剩下137公里的续航呢。
奔驰的首席技术官直言不讳,这次的固态电池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突破。更让人兴奋的是,试验用的固态电池组,能量密度达到了450Whkg,比老一套锂离子电池高出了25%,但重量和体积几乎跟量产的电池包一样。
消息一传开,整个新能源圈都沸腾了。大家都在猜,是不是欧美在固态电池方面快赶上甚至领先了?
海外车企“半场开香槟”
类似固态电池“取得重大进展”的桥段,可不是头一回出现啦。
几年前,丰田曾用差不多一样的说法宣传他们的固态电池技术“比中国快20年”,还放话说“等到量产了,会再一次让燃油车行业辉煌”。
大家都知道,过去五十年里,日本的燃油车就像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山,不过因为错过了新能源发展的机遇,曾经的辉煌不再。由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本土公司崛起得势,日本老牌车企的领导地位受到了很大冲击。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比去年多了57.4%,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这让日本的汽车产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
数据显示,2022年丰田全年销量只有2.4万辆电动车,远远比不上比亚迪单月的平均销量的一成多一点。差距越拉越大,丰田会长丰田章男直言不讳地点评:电动车是“低端产品”,根本没有技术含量!一些日本媒体也趁机散布关于“中国电动车续航虚标、电池易燃”的谣言。
在固态电池方面,日本的手法也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十年前,丰田投入了1.5万亿日元的研发经费,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超过1300项专利,稳居全球领先水平。
那会儿确实让不少人心里打鼓,可现实情况却狠狠地给了个脸冷脸:丰田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一拖再拖,从最初说的2026年,硬生生拖到了2030年,现在还没见到啥量产的踪影。
固态电池商业化,绕不开中国
跟海外公司欢呼庆祝“半场赢了”的情形比起来,咱们国内企业倒是低调务实,默默地干着大事。
当欧洲的汽车厂商还在为固态电池测试上路而兴奋时,我国早已在琢磨怎么把固态电池真正实现大规模生产了。
今年,国轩高科在固态电池方面一直在投入,5月时宣布实验线已经完工,差不多要走向预量产了,开始装车路测。有消息说,他们的“金石”电池的合格率已经上升到90%了。
别的厂家嘛,比如上汽集团宣布他们的全固态电池技术,计划在2026年开始量产装车,宁德时代打算两年后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而广汽埃安在2026年会推出全固态的昊铂车型,智己L6的半固态电池也能跑出1000公里的续航。整体来看,咱们中国的车企走的是“半固态过渡,加速全固态”的双轨战略。
政策方面也在帮咱们国产固态电池撑腰呢。到2025年4月,工信部发了个文件,明确要推固态电池的标准体系建设。接着,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一起推出的行动计划里,也提到了要支持全固态电池的前沿技术研发。
再从专利资料上瞧,我国在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里占了36.7%的份额,过去五年平均每年增长20.8%,这个增速可是全球最高的啦。
中国产业优势不可替代
说到底,奔驰这次的创新真的值得留意,可我国家的企业也一点都不差,反而一直在后台默默努力着。
就产业落地的节奏来说,中国企业的推进更加踏实靠谱,特别是关键的是,中国在固态电池产业链的配套实力是没得比的——从正极材料到隔膜、电解液,到电池回收体系,已经打造出了完整的闭环。
这种涵盖全部环节的实力,正是让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依靠。要想在欧美地区加快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大概率还得依赖与中国产业链的合作,所谓“先占先机”,更多的是阶段性的技术突破,而不是最终的产业领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