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应对大客流,试点“无座车厢”是个馊主意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在上海地铁9号线乘坐到部分无座车厢,并调侃“累了一天坐地铁站票回家”,引发热议。

上海地铁方面回应称,该设计是为应对大客流所做的试点,仅在9号线一列车的一节车厢试行。

上海地铁应对大客流,试点“无座车厢”是个馊主意-有驾

在不改变车厢整体结构和安全标准的前提下,拆除地铁车厢座位,改为无座设计,试点“无座站票车厢”

这确实能够直接提高地铁列车载客能力,不失为应对大客流的一招,此前网络上就有网友提议过“无座站票车厢”。

但是,需要看到,“无座站票车厢”设计,提高地铁列车载客能力非常有限,对应对大客流作用并不大。

据介绍,“无座站票车厢”设计,预计每节车厢可多容纳约25名乘客站立。而上海地铁9号线为6节车厢,每节车厢定员310人,意味着即便所有车厢均改为“无座站票车厢”,运力扩容总量也不到10%

更严重的是,“无座站票车厢”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很可能进一步加剧“小板凳”现象,增加安全隐患。

在乘客使用“小板凳”的上海地铁线路中,线路长达65公里、用时超过1小时的9号线正是“重灾区”之一。

广大上班族乘坐地铁出行,不是早起挤地铁去上班,就是忙碌了一整天下班回家,“身体已经被掏空了”,人本就十分疲惫。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乘坐地铁还没有座位可以休息一下,每天都只能“一站到底”乘坐地铁上下班,那么必然非常痛苦,身体很可能承受不了,求助“小板凳”或许成为唯一且无奈的选择。

实际上,提高地铁列车载客能力应对大客流,并非只有“无座站票车厢”一招。

诚如广大网友所言,与其取消座位,不如增加发车频次。

相比较来说,增加发车频次,是在不降低乘客乘车体验的情况下,能够大幅提高地铁运力。

从这个角度说,在确保地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科学适当提高地铁车速,合理安排地铁发车密度,特别是增加早晚高峰时段的地铁车次,提高地铁运力,提升地铁通勤效率,缓解地铁拥挤,让乘客乘坐地铁出行更方便、更舒服,应当成为地铁运营企业应对大客流的方向。

事实上,无论是早晚高峰的地铁拥挤,还是地铁“小板凳”现象屡禁不止,归根结底是地铁运力与乘客需求的错配。

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地铁的快速发展,地铁线路逐渐向卫星城、周边城市延伸,地铁线路越来越长,每趟列车的乘客人数越来越多,乘客乘坐地铁的时长越来越久。因此,应对地铁大客流,关键是要对症下药。

一方面综合运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对于城区短距离出行,引导市民优先选择乘坐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出行,可以实行早晚高峰免费模式。

对于通往卫星城、远郊的轨道交通应当逐渐向站站距离大、速度快的城际铁路发展,并配备座位和厕所,降低乘客长时间一站到底的概率,提高乘客乘车体验。

另一方面,科学城市规划,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比如增加工商业园区的居民住房和城区保障性住房供应,缓解青年上班族职住分离现象,缩短通勤距离,不必选择乘坐地铁上下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