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刚上市21天,交付就破万,这速度让人咋舌,着实有点像坐火箭。这数字放在同级市场,别说1个月,俩月卖不到1万台都算正常。问界M7真正杀疯了,真不是瞎吹,背后有不少硬核逻辑。
我跟一个深圳的朋友聊起他的M7,刚提车就跟我说:这车空间跟前几代天差地别,我爸妈坐后排连包包都能随便放,不像以前堵公交似的憋屈。实际上,新款轴距+210毫米,到了3030毫米,第三排腿部空间足够撑起800毫米,这数据别出心裁——有些同价对手只能含糊带过。这轴距的拉长,直击了家庭用户的刚需,这招太精准。他再一脸津津乐道:后备箱能装两个行李箱,不像老款除了脚底板都塞满了什么垃圾。
刚才翻了下笔记,问界这次的智驾系统竟然分成了双方案,这设计我是第一次见。华为把激光雷达藏到挡风玻璃里,雨雪天还能自清洁,这点就已经省了不少维修成本。据说成本降了80%,开个26万的车就能上激光雷达,这价格我觉得有点杀疯了。想要全能的,顶配版本配了192线激光雷达及5颗4D毫米波雷达,搭配ADS4.0系统能在高速实现L3级辅助,深夜遇到倒地树枝也不含糊。你说这能让科技党不兴奋?我倒是有点好奇,华为对激光雷达的这一步布局,是不是能带动整个国产智能辅助的门槛降得更低了?
说起老款M7的开船感,不少车主吐槽过,那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很让人心烦。现在新车改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全系都配了CDC减震器,高配再来个空气悬挂,过减速带时车辆余震竟然低了近20%。我还有点小感慨,坐过一次朋友家的老款M7第三排,颠得我头晕目眩,这回应该能省不少尴尬了。改悬架这事,确实对提升乘坐感相当关键,不过我想问一句,这一样升级价格涨了多少?怕这好东西价格水涨船高,我这个老车主又得怀念以前那便宜但难受的日子。
价格这块,问界真的是狠狠地戳中了痛点。26万起步,还有两个电池包选37kWh和53kWh,增程版本续航能抵1600公里,纯电版本超过700公里。按我估算,若是日常上下班通勤40公里,纯电小电池基本无压力,长途多跑跑增程版本也够用。关键是现在有限时6万的购车优惠,ADS高阶包、零重力座椅啥的,都能用低价拿下,这性价比简直爆棚。这么一算,百公里电耗(我粗略算的)加上购车成本,真心很划算。不过我得承认,刚才说的价格优势有点泛泛,实际不同配置之间还是有不少差异,买家需要自己认真挑。
供应链方面,这波能迅速拉起交付,日产能快1200台每天,一小时就能产出近50台,压根不用像多数爆款要等好几个月才能提车。听修理厂师傅说,这种规模的产能爬升速度,背后一定是供应链管理做到极致了。研发流程里,模块化设计+供应商协调就像打麻将找对牌,一旦环节卡住就全盘皆输。问界显然把这牌理得很顺,这才保证了高速交付。说到供应链,我有点嫌麻烦,但越是这种快节奏车型,越体现供应链博弈的复杂,不同供应商之间的拉锯战到底是怎样的?(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想吐槽一点,网上有人说小电池纯电续航才150公里,这舱内激光雷达版不能用城区NCA功能,对部分细节还是有影响的。但对我这种多数开高速的人来说,倒是影响不大,毕竟高速的智驾需求更频繁。我反而疑惑,这种限制是硬技术瓶颈还是现阶段软件算法的问题?没细想过,但感觉后续肯定会有改进吧。
几天前,宝马车主同事跟我说:买电动车这行当真没法像汽油车那样靠经验判断,新能源车型更新换代太快,根本停不下来。说着他还翻了翻相册,显示不少新能源汽车的改款跨度比传统车大。这让我想到问界M7这波升级也很激进,全方位补短板的价格还能保持亲民,玩得溜。市场真能长期接受这种几个月一换代的节奏吗?还是买家们也会感到疲劳?
说到对比,同价位的理想L6和比亚迪宋L,问界M7的空间明显大上一圈,智驾系统也比它俩强不少,选择空间更广,电池包灵活,实操体验自然更舒适。之前我认为问界M7可能难撼动这两家,但看交付量和升级节奏,明显问界M7已冲破了30万级别的壁垒。有人说继M9统治50万级、M8统治40万级后,M7肯定要拿下30万级,这话大概没错。
对了,朋友提过一个细节,问界M7的新风系统还升级了不少,使用起来不像以前那样闷热,算是人性化小改进,但没引起太多关注,可能买车时都忽略了空气循环的重要性。你会留意这些细节吗?
大家平时选车时,真的愿意为了高科技配置多掏钱,还是宁愿多花点时间研究空间大不大,座椅舒服不舒服?大家觉得问界M7这波高速推新,会不会成常态?还是说,汽车市场需要的是稳而不是疯,就像这火箭般的交付,开了好头,但后面还能持续多久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