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平价版上市,起售价大降,但彻底阉割自动驾驶功能

最近汽车圈有个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主角还是大家的老熟人——特斯拉。

话说特斯拉新推出了一批所谓的“平价版”Model 3和Model Y,价格一公布,确实让不少持币观望的人心里痒痒,这价格看起来真挺有诚意,好像是准备跟咱们国产新能源车掰掰手腕了。

可大家还没来得及高兴,仔细扒拉一下配置单,很多人就笑不出来了,感觉这便宜占得有点不是滋味。

特斯拉平价版上市,起售价大降,但彻底阉割自动驾驶功能-有驾

这到底是马斯克良心发现,想让更多人开上电动车,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我们没看懂的门道呢?

咱们得先说说这次降价最核心,也是最有争议的一点。

特斯拉做了一件以前从没干过的事:在新车上,把最基础的自动辅助驾驶功能——自动辅助转向给拿掉了。

可能有人对这个功能不太熟,我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以前,不管你买多便宜的特斯拉,它都自带这个功能。

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久了会累,这时候你只要轻轻拨动一下挡杆,车子就能自己保持在车道中间行驶,方向盘会自动微调,帮你分担很大一部分驾驶压力。

这可以说是特斯拉的“灵魂”功能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很多传统燃油车,让人觉得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关键体验。

很多人买特斯拉,就是冲着这一点去的。

现在,这个最基础、最核心的“灵魂”功能,在平价版上,没了。

你想用?

对不起,得加钱。

特斯拉官方告诉你,你可以花8000美元,也就是差不多六万块人民币,去选装一个叫“FSD”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的软件包,然后这个基础功能才能回来。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感觉不对劲了。

这不就是把本来属于你的东西,拆开来再卖给你一遍吗?

车还是那台车,上面的摄像头、雷达这些硬件设备都还在,一个都没少,但特斯拉用软件程序把它给锁上了,不给你用。

这种感觉,就像你买了一台新手机,厂商告诉你打电话发短信都行,但想用摄像头拍照?

特斯拉平价版上市,起售价大降,但彻底阉割自动驾驶功能-有驾

麻烦你先付个费解锁。

这波操作,让很多老车主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动辅助转向是特斯拉与生俱来的标配。

当然,为了让价格表上的数字足够吸引人,除了阉割软件功能,硬件上的“精简”也一点没含糊。

比如,原来坐着还挺舒服的仿皮座椅,现在换成了织物座椅,虽然说不上多差,但那种高级感一下子就没了。

车里的音响系统,扬声器的数量直接砍了一半,以前可能还是个移动的音乐厅,现在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还有内饰,原来手能摸到的地方很多是软的,现在大面积换成了硬邦邦的塑料,那种廉价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价格确实是实实在在地降了,比如在美国,平价版的Model 3起售价降到了三万多美元,这个价格非常有竞争力,几乎能跟一些主流的燃油轿车抢市场了。

但问题是,当你坐进这台“素颜”的特斯拉里,摸着硬塑料,听着减配的音响,最关键的是在高速上还得全程自己紧紧握住方向盘,那种心理落差是实实在在的。

你可能会怀疑,自己买的这台车,除了那个T字标,还剩下多少特斯拉的味道?

那么,特斯拉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难道真的是为了省那点成本吗?

其实,这背后是马斯克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他正在悄悄地改变汽车行业的赚钱规则。

传统的汽车厂家,像大众、丰田这些,它们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卖车本身,车卖出去了,这单生意就算基本完成了,后续靠维修保养再赚点钱。

而马斯克想的完全不一样,他要把汽车变成一个像我们手里的智能手机一样的平台。

你想想,手机厂商卖手机本身可能利润不高,但它真正的金矿是应用商店里那些需要付费下载的App和各种会员服务。

特斯拉的玩法也是这个逻辑。

首先,用一个极低的价格吸引你上车。

特斯拉平价版上市,起售价大降,但彻底阉割自动驾驶功能-有驾

这个平价版就是个“鱼饵”,让你觉得花很少的钱就能拥有一个世界级品牌,很多人一看价格就心动了。

然后,等你把车买回家,开了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各种不方便。

最核心的自动驾驶辅助没有了,长途开车累得不行,这时候车载系统可能会时不时提醒你:“尊敬的车主,只需付费xxx元,即可解锁高级辅助驾驶功能,让旅途更轻松。”用惯了辅助驾驶的人,再让他完全手动驾驶,那种感觉是由奢入俭难的。

这就逼着你,或者说诱导你,去为这些软件功能买单。

今天可以是自动驾驶,明天就可以是座椅加热按月付费,后天可以是提升百公里加速性能按次收费。

这样一来,汽车就不再是一锤子买卖了,它变成了一个能持续产生收入的“会员服务平台”。

卖车只是第一步,后续源源不断的软件收入,才是特斯拉真正看重的高利润业务。

然而,当特斯拉在全球市场推行这套“减配换价,软件收费”的策略时,我们把目光转回国内,会发现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

咱们中国的自主新能源品牌,比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等,它们走的是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那就是“入门即高配”。

在国内,你花二十多万买一台国产新能源车,往往能得到的是全套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好几块高清大屏幕、柔软舒适的真皮座椅、品牌音响、360度全景影像等等。

这些在特斯拉那里需要层层加钱选装的功能,在咱们很多国产车上,都是标配。

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大家都在拼产品力、拼性价比,你敢减配,你的客户马上就会被配置更厚道的友商抢走。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本土企业更懂得中国消费者的心思。

中国老百姓买车,讲究的就是一个“实在”,希望花一份钱,能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我全都要”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任何“耍小聪明”的减配行为,都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所以,特斯拉这套先让你难受,再让你花钱买舒服的玩法,在中国市场到底能不能行得通,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消费者发现,花同样的钱,买一台特斯拉的“简装版”,可以买到一台配置拉满、智能化体验甚至更好的国产旗舰车时,那个T字车标的光环,还能有多大的说服力?

这已经不单纯是价格的竞争,更是造车理念和商业模式的碰撞。

或许,未来真正能引领全球汽车消费潮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那种真正站在用户角度,提供完整、超值体验的诚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