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想山寨比亚迪?成本炸到九成都打不住!

三电机的也不是腾势一家

圈子里最近有个挺火的话题:“以美国现在的工业水平,能仿制出一辆一模一样的比亚迪吗?”这话问得挺有意思,一下就戳中了大伙儿的好奇心。你别说,这问题还真不是拍脑袋就能回答的。感觉就像在问,我照着菜谱能不能做出跟米其林大厨一模一样的菜?理论上好像行,可真动起手来,那可就不是一回事了。

美想山寨比亚迪?成本炸到九成都打不住!-有驾

答案其实挺直白的:能仿,但要做到百分百原汁原味,那可太难了。很多人还是有点小瞧了比亚迪这位“技术宅”的实力。就拿它家的仰望和腾势来说,那套多电机协同工作的调校技术,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得会的。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三电机吗?特斯拉的Plaid不也是?没错,搞出三个电机不难,难的是怎么让这几个“大兄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配合得天衣无缝。这种水平的调校功力,放眼全球,比亚迪确实是做到了独一档。这就好比同样是三个和尚,有的庙里能挑水喝,有的庙里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水缸见底。这其中的门道,可深着呢。

这问题的核心,其实不在于技术本身能不能实现。我给你打个比方,就像可口可乐的配方。你信不信,只要给够时间和资源,全世界顶尖的食品科学家肯定能勾兑出味道一模一样的饮料。但关键问题来了,你能按三块钱一瓶的价格卖吗?答案是,你真卖不了。等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成本算下来,估计得卖三十块一瓶。而人家可口可乐,就算把正品降到两块五,照样能赚钱。这背后的逻辑,在汽车行业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因为造车可比兑可乐复杂太多了。

咱们再把视线拉回美国。这些年,美国的“去工业化”可不是闹着玩的。底特律曾经是何等辉煌的汽车城,现在呢?很多工厂都人去楼空了。制造业的链条一旦断了,想再接起来,那成本可就海了去了。再加上媒体常常报道的,他们基础教育体系似乎也亮起了红灯,想找到足够多既懂技术又肯吃苦的产业工人,怕是也不容易。所以,即便美国工程师熬秃了头,把比亚迪的技术图纸研究透了,仿制出一辆性能达到九成的车,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从研发启动,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再到掌握精密的制造工艺,培养出合适的人才,并且还要面对一个并不怎么“感冒”中国品牌的市场,这中间的坎儿,一道比一道高。

咱们换个角度想,假设,只是假设啊,美国真的不计成本,把所有这些困难都克服了。那么最后生产出来的这辆“美版比亚迪”,均摊到每一台车上的成本会是多少?我估计,是国内原版的几倍甚至十倍,都算是乐观的了。你花一百万,买一辆外观内饰跟比亚迪宋一模一样的车,就因为它是“Made in USA”,你乐意吗?恐怕没几个消费者愿意当这个冤大头。所以,想把这车当成商品在市场上卖,跟正品比亚迪竞争,基本上是没戏的。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是实打实的产业规律。

这事儿说到底,缺的根本就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完整的、高效的、成本可控的工业生态系统。比亚迪的成功,背后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从一块电池的核心材料,到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我们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这种“想找啥有啥,要多少有多少,还便宜”的优势,是别人羡慕不来的。再加上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后盾,以及国家在新能源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才共同孕育出了比亚迪这样的巨头。这些东西,可不是光靠砸钱就能在短时间内复制出来的。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需要无数工程师和工人的心血,需要整个社会体系的协同。

所以啊,当我们在讨论美国能不能仿制比亚迪的时候,其实是在讨论两种不同工业模式的碰撞。一种是曾经的霸主,如今想重振雄风;另一种是新兴的王者,凭借着全产业链的优势,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这盘棋,下得可真大。

你看,这就像一场精彩的球赛,技术、战术、后勤、主场优势,样样都得算计到。美国队或许有个别明星球员技术超群,但中国队打的是整体配合,后勤保障还特别给力。这么一来,比赛的结果,是不是就没那么悬念了?当然,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但至少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上,想在我们的主场,用我们的打法,来赢我们,恐怕真的不太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正面硬刚不行,那未来,他们会用什么新招数来应对这场“电车风暴”呢?这事儿,倒是挺值得咱们搬个小板凳,一边吃瓜一边看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