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别克至境L7刚刚亮相时,我站在展厅里还没完全清醒,心里在想:这车是不是又走了豪华新能源的套路?看着它挺大气——5032毫米长,轴距达到了3000毫米,我们多少能猜到,它在同级别车里算宽敞的吧。有人在旁边喃喃:一千五百公里续航,没开过新能源车的,可能都想象不到它那续航的弹性。(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它的车身布料图——那个奥特能2.0电池,跟我前几天试那个某品牌的混动车的电池类似,都用的那个模拟餐巾纸的多层结构,安全性和耐用性都能靠多层包裹提升。倒不是我多懂电池,但多少能想象,它能做到低衰减,生活中用几年后不可能变成豆腐块(估算:几年后电池容量还能剩八成左右,样本少,估计很乐观)。
而且,这车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它的真龙增程系统。只用一句话讲,就是在你完全跑不了纯电的时候,增程带你跑。这就跟你去海边玩,车变成了海上的救生艇。估算这套系统能帮它续航1420公里(综合续航,样本略少),这对于绝大部分城市日常通勤,只要稍微规划一下,都够用。你想想,能放胆地开长途,少了点焦虑。
对比,比如我会想到君威的插混和某些纯电动车,差别出在耐用性上。君威那种油电混合,充电随时都要,维修复杂,用起来麻烦。至境L7不用担心充电桩的局限,多出一半时间在路上,纯增程,只要油箱有油就行,哪个更实操?它也有缺点——比如增程系统复杂度高,开发调校的工艺比纯电电机要细腻不少。就像你做一道菜,材料越多,控制就越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想一个问题——它的快充130千瓦,充个半小时能充多少?大致估算,50%的电量大概在20分钟(心算),大概可以从零到八成直接充满——但其实车内的纯电续航只有302公里。那在实际跑长途时,快充到底用在哪里?是应急补给,还是调节续航的‘缓冲’?
我之前跟朋友说起,一些豪华品牌的新能源车都有个迷思:续航越高越好,但实际上,用户更在意慢慢享受还是快点到站。至境L7的两项最大的硬核——续航和智能辅助——都不用我多说,毕竟,1420公里的续航比我老家到南方的平均距离还远,够平时用几年了。
但你会不会问,就是这个智能到底有多聪明?我觉得,别的不说,把Momenta R6大模型和高通芯片结合用起来,简直像做了个人脑在车里。这次最感兴趣的,是车载那个冰箱功能?不是开玩笑,27扬声器的音响系统放个音乐,能达到你在演唱会的感觉(估算:千瓦级音响,声压值很足)。你是不是会觉得:如果我想‘放空’,坐在后座看天花板,车内那点豪华算不算值?可能吧。
但也有点疑问:这些科技成本会不会让车价冲上贵字?官方还没公布价格,但我猜,起步或在30万左右。你说,这车是不是真香还是难以承受?尤其是考虑到国内某些地区对新能源补贴调控得不稳定——这点我还在观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反正我觉得,别克在这个价位推出这么多豪华感和续航叠加的配置,是不是有点走偏了?通常这个价位,买个品牌的车还得考虑未来残值——但现在看,终身免费保养这事挺吸引的。你去4S店问问,销售小哥说:这个车未来残值,看市场怎么走。我心里就在想——他们用这个保养策略,会不会只是为了多吸引人而已?
我觉得,别克这么做,某种程度上,是试图在传统认知中突破——把豪华+续航+科技形成一张保护网——但实际操作中,用户会算清楚,终身免费背后,是不是暗藏条件?第三次保养后,价格可能翻倍,总结一句:免费只是第一步。
可我特想知道,长时间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大概会是多少?有人说,新能源车养起来比传统车贵。这你信不信?我实际感觉,纯电你存心算算续航电费,百公里油电成本大约在2块钱(估算小样本),如果换算成燃油,它得跑几十公里才值一块油钱(大概估算)。用新能源的节能范例,其实还不比买车成本低太多,尤其看你怎么用。这不,刚才跟修理工讨论,他说:别看表面便宜,万一出了点毛病,修起来一样疼。车还是一堆机械的集体记忆——你说像不像你脑袋里的硬盘?
我抹了抹汗,又想:这个逍遥超级融合架构,能像我做菜一样,随心调配?用料还是挺‘套餐’,但到底调得精准不精准?试图达到无感的驾驶感受。奇怪得很,我居然没有感觉杂音或卡顿。这是不是因为我还没跑过真正的长途?(这段先按下不表)
留白一下——也许未来某天,它会不会真像个智能伴侣,陪我冲破每天的平淡?我是真的舍不得看着它在车库里静静站着。行驶中,那只耳机里放的歌声突然让我心头一震——难道,这就是我刚才那么琢磨的未来感?
可让我搞不清楚的是:它怎么能在技术和体验里找到平衡点?我觉得,这个至境L7,像个完成的拼图,但拼出来的那块板,能不能经得起时光的磨砺,还得看看市场折腾,和时间验证。你会不会也这么想?这辆车,未来会不会成为符号,还是会被市场淘汰?反正我,停车那一瞬,心里还在琢磨:到底还能在哪里找到,放像它一样有温度的豪华新能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