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用车实测零跑C11续航稳定,日常出行省钱又环保,节省经费比燃油车多花上百元
说真的,我这车开了快三年,国庆假期还是喜欢走一点不算远的小路。地方不大,路面千差万别,但电动车的续航表现最近让我挺惊喜。居然还能稳得住?这一点,也让我想起去年换电池的事——当时以为电池寿命早就到顶了,但看到剩余SOH还在90多点,心里其实松了不少。你知道,车子用久了,电池是最让我关心的部分。
这个假期,我主要就是在家附近跑跑,偶尔带娃去露营,倒也没什么远行计划。大部分行程都在周边学校、菜市场之间转悠,算算日常用车的油耗——嗯,应该说电耗。我用了不少心思,像设置空调、胎压,都尽量让它保持在一个低能耗的水平。胎压调到2.5Bar,空调27度最低风,加点内循环。看似简单的惯,通过实际续航表现,一点点转化成了省钱的秘籍。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算了下大致的能耗。八天用576公里,实际上除了充电77次左右的累积,耗电量不到90度。用零跑的充电价格0.2568元/度算,花掉23元出头。这在我平时充电惯里,绝对算得上省钱。为了节省电费,我选在谷电时充——这时价格最低,我记得早上6点到10点之间,价格最低像0.23元/度左右。是不是有人会觉得太麻烦?但简单调整一下时间,电费节省额外还能省几十块。在海南这种热带岛屿,还能用谷电充电,也挺有趣。
长假出行也不是没有点小插曲。有次在高速路上,突然胎噪变大,我让一位修理工看完,轮胎钉子扎了个小孔,补个胎要60块。(这事先说个悬念——我还以为要换新轮胎,结果只是补了个气螺丝钉。)心里那叫一个啧啧,毕竟一枚钉子,要是深了,还真得考虑换轮胎,不然安全不保证。还好,补胎完毕,胎压再调一调,车子又恢复平稳。
说到供应链,跟很多朋友聊过——电池的稳定性,研发投入,似乎不用太担心。我的直观感受是:比起燃油车,电动车更平稳。可能有人会反驳,充电不如加油方便,你饿了还得去找加油站,充电要等待。确实如此,可你试过在家用快充充满,直接充到早上出门?基本不用等。平常我用7kW慢充,夜里充,第二天就可以用。充满一次差不多89度电,花23块钱,走576公里,折合每公里四分钱——其实比我用燃油车便宜多了。
对比一下我身边开油车的朋友,比如老同事说没电,时间长了麻烦。我心里却觉得:燃油车那油钱,算算比我多花上百元。比如说,按每百公里7升油,8.23元/升,跑600公里大概要花332元。我的电费才23元出头,差价几乎用一顿大餐的钱买了个环保贷款。这还不算维修费,油车保养啊,包括油、多次换滤芯、机油,这些杂事会比电动车多出个十几二十次。
不过也得说,电动车的充电桩网络还在完善,尤其像我这边,刚装了个家用7kW慢充桩,充电方便极了。我还猜测:充电桩会比现在更普及,可能谁都可以随时随地搞个快充站点。这样一来,出行就更得心应手,而燃油的时代或许会真逐渐淡去。这只是我的一点小感觉,没有统计数据支撑,但直觉告诉我:未来的可能会比我预期得更高。
对了,觉得用电更环保这个点,当然也有我无可奈何的环境压力在里面。小时候听长辈说,自己公交出行的节能理念,后来变成了我日常惯。虽然翻看那天的相符照片,发现我用车的细节变得越来越讲究——比如不急刹车,不超速,胎压胎温都在理线范围内。可能有人觉得电动车其实很娇气。但我觉得它和我们家车库里的那台老福特其实差不多:都需要这段时间的调养。只是电动车更安静,也省心。
这一波长假用车体验让我觉得:或许不用担心续航变差,也不用担心充电麻烦。只要靠合理的用车惯,日常用车其实挺稳当。我还试了能耗变换,设成自定义模式,既能稳住续航,又能享受驾驶欲望。就像带娃出门,路况变化,电量剩余,心态也要调整——不会每次都像刚买车那样,有那么多惊喜。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我在车内听播客,导航,空调一档,能耗还不错,能达到97%的续航完成率。这个数字,可能有人会觉得没什么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合理设置,确实可以让续航更稳定。实际上,我的日常出行平均每公里耗电只有0.027-0.028度(不太确定到底是不是这个水平,但差不多吧),在这个估算区间里,续航表现没有让我失望。
对比燃油车,除了油钱,保养费用差距明显。油车的油箱成本、换机油、滤芯、刹车片,随时都在偷钱。而电动车主要是电池维护(也就充电和偶尔检修),偶尔补胎,整体麻烦度低挺多。尤其买电动车的初衷之一,就是要少操操,省时间、省心。
不过我也在想:如果未来充电桩更加普及,电价还能持续一降,那我是不是会考虑换更大续航的车型?(这段先按下不表)现阶段,零跑C11的表现在我挑剔的眼里已然够用——续航稳、省钱、环保,基本满足日常。唯一操心的,也就出门跑远点时会担心:要不要带个备用充电宝?哈哈。
唉,换个角度想:有时候,科技真的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像我这样普通的用车者,能用最低的成本,获得这么多便利。还真没想到,哪天用车会变成省钱运动。
再问一句:你觉得,电动车的崛起,未来还会带来哪些意料之外的小变化?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