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充电上演叫号模式,车主排到49号:等3小时充1小时

“排队已经叫到49号了!”这句话砸过来的时候,辰女士正堵在回湖北老家的路上,车里的电量显示和她的耐心一起,快要见底了。这趟为了错峰特意提前出发的旅程,最终还是在湖南一个服务区里,被硬生生拉长了四个小时——等待三小时,充电一小时。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广州到北京,几乎所有大城市辐射出去的高速动脉,都在国庆假期的第一天,上演着同样的场景。新能源车主们,像是参加一场盛大的朝圣,却被堵在了山门外。服务区里,维持秩序的师傅拿着叫号单,那感觉,不像在给车充电,倒像是在什么热门餐馆门口等位。有人说自己排到了60多号,有人干脆放弃,琢磨着下高速找个充电桩是不是更靠谱,但一想到未知的路况和同样可能存在的队伍,又默默地把车熄了火。

这种场面的背后,是一组看起来相当漂亮的数据。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超过350万台,高速服务区的覆盖率也达到了97%。数字很丰满,但现实却骨感得让人心寒。国家电网的预测更直接: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会在这个假期里满负荷运转。这就像你给一个巨大的游泳池修了几根进水管,日常当然够用,可一旦到了夏天,所有人都跳下水,那几根水管就成了摆设。

高速充电上演叫号模式,车主排到49号:等3小时充1小时-有驾

问题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作“潮汐”的现象。平日里,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可能一天也等不来几辆车,静静地吃着灰,运营方看着惨淡的利用率,根本没有动力去增加投入。可一到节假日,成千上万的电动车从城市里涌出,瞬间就能把这些充电桩挤爆。这种极端的供需失衡,让充电桩的生意成了一门“拧巴”的学问,日常亏本赚吆喝,假期又被骂得狗血淋头。

更有意思的是,队伍里还不乏一些增程和混动车主。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加油,他们也一脸无奈:加油站的队,排得一点也不比充电桩短。更何况,油费和电费之间的差价,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这种选择,让本就紧张的充电资源,变得更加雪上加霜。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里程焦虑”,而是一种假期出行的“补能焦虑”,无论你烧的是油还是电。

高速充电上演叫号模式,车主排到49号:等3小时充1小时-有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种“招数”也开始出现。有的服务区紧急加装了十几台快充桩,有的则搬来了像巨大充电宝一样的应急储能车,随时准备“救火”。宁波慈城服务区甚至用上了最大输出功率是普通桩8倍的超级充电桩。这些努力值得肯定,但终究是杯水车薪,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补救。

长远来看,这盘棋到底该怎么下?有专家建议,得从商业模式上动脑筋,让资本愿意提前布局,而不是被动地应对每一次的假日“大考”。比如,政府在税收上给点甜头,或者让充电运营商搞点多元化经营,在服务区卖卖咖啡、做做按摩,把等待充电的时间变成消费时间。说白了,就是得让高速充电桩在不堵车的时候也能赚钱。

高速充电上演叫号模式,车主排到49号:等3小时充1小时-有驾

当辰女士终于充上电,重新汇入滚滚车流时,已经是深夜。她车窗外掠过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光鲜景象,全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但她心里想的,或许只是下个服务区,千万别再排到49号了。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之间的巨大裂痕,也许才是这场“充电排队”大戏背后,最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那么,你的假期,是在路上,还是在排队充电的路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