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这次真的玩大了! 广州车展上推出的HAD增强版辅助驾驶,竟然用上了“AI自学成才”的黑科技。 这不是普通的软件升级,而是让汽车像人类一样学会思考驾驶。
传统辅助驾驶系统就像按剧本演戏,每个动作都靠程序员提前写好。 而小米的端到端架构直接把感知、决策、规划、控制四大模块整合成一个“AI大脑”。 这个大脑通过分析1000万段真实驾驶视频,学会了人类司机的驾驶习惯。
这些视频片段专业术语叫Clips,每段30秒到1分钟,包含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器数据。 系统通过分析海量真实驾驶场景,掌握了更自然的加减速技巧和变道时机选择。
李肖爽在发布会现场演示了系统处理复杂路况的能力。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系统对加塞车辆的应对:不再像以前那样急刹,而是平滑减速,像老司机一样预留安全距离。
环岛通行一直是辅助驾驶的难点。 新系统能够准确判断环岛内车辆动态,选择最佳切入时机。 在有多条车道的环岛中,系统还能提前选择正确车道,避免最后一刻紧急变道。
特殊路口处理能力也有显著提升。 当左转车道设在最右侧时,系统会提前变道,不会像以前那样错过路口。 这种场景对传统辅助驾驶系统几乎是必错题。
世界模型技术是这次升级的核心突破。 它相当于给AI装了个“虚拟驾校”,让系统在仿真环境中无限次练习各种极端场景。 这样就不再依赖现实中偶发的危险场景来学习。
强化学习机制就像给AI设定游戏规则:安全驾驶加分,危险操作扣分。 系统在虚拟环境中反复尝试,自主找到最优驾驶策略。 这种训练方式比单纯模仿人类驾驶更进了一步。
安全性能升级是用户最关心的部分。 新系统增加了前后双向防碰撞功能,前向1-10公里/小时,后向1-30公里/小时都能生效。 连柱子、水马这类静态障碍物也能识别。
AES紧急转向辅助现在支持最高135公里/小时下的连续两次避让。 在中国汽研的测试中,系统成功处理了摩托车逆行切入等极端场景。 这些能力在真实道路上能有效避免事故。
推送计划已经明确,HAD增强版将随小米澎湃OS 1.11版本推送给现有车主。 SU7 Pro/Max/Ultra车型用户都能获得升级,YU7车型则出厂就搭载最新系统。
小米在AI领域的投入肉眼可见。 今年研发投入超过70亿元,智能驾驶团队超过1800人,其中博士就有108位。 这种投入力度在造车新势力中属于第一梯队。
学术界的认可证明了技术含金量。 小米的ViSE算法在ICCV2025挑战赛夺冠,相关论文被NeurIPS收录。 这些都是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会议。
市场表现印证了用户对小米智能驾驶的认可。 SU7在20万元以上轿车销量排名第一,不分能源类型。 一年保值率88.91%在纯电车型中也是最高水平。
YU7作为小米首款SUV,上市首月就拿下细分市场销量冠军。 全系标配端到端辅助驾驶的策略,显示出小米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自信。
这次升级最核心的改进是决策逻辑的变化。 系统不再简单依赖规则库,而是学会像人类一样综合判断环境。 这种能力在复杂城市路况中尤其重要。
数据收集规模令人印象深刻。 1000万段驾驶视频覆盖了全国各种典型路况,包括北京的三环四环、上海的高架路、重庆的山城道路等。 这种数据多样性是系统泛化能力的基础。
传感器融合技术也有突破。 激光雷达点云、摄像头图像、毫米波雷达数据在端到端模型中统一处理,避免了传统模块化架构的信息损失。
用户体验改善是最终目标。 车主反馈的顿挫感、犹豫感问题在新版本中得到改善。 系统在变道超车时更果断,跟车时更平稳。
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值得关注。 系统在雨雾天气下的感知能力通过特殊训练得到加强。 摄像头模糊、激光雷达衰减等情况下的决策可靠性提升。
人机共驾模式更加自然。 系统在需要人工接管时会提前提示,给驾驶员足够反应时间。 这种交互设计减少了突然接管带来的紧张感。
实际路测覆盖了复杂场景。 测试车辆经历了施工路段、无标线乡村道路、夜间照明不足等挑战性环境。 这些测试确保系统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可靠工作。
影子模式持续收集数据。 即使人工驾驶时,系统也在后台模拟运行,对比人类决策与AI决策的差异。 这种数据收集方式持续优化系统表现。
硬件利用率得到优化。 相同传感器配置下,新算法发挥出更大效能。 这意味着老车主通过OTA升级就能获得体验提升,无需更换硬件。
竞争对手也在发力端到端技术。 特斯拉的FSD V12、小鹏的XNGP都采用类似思路。 小米的差异化在于更适应中国路况的本土化训练。
用户反馈机制形成闭环。 系统会记录人工接管场景,重点优化频繁接管的路况类型。 这种持续改进机制让系统越用越聪明。
合规性设计考虑周全。 系统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黄灯闪烁等场景下采取保守策略。 这种设计避免了激进驾驶可能带来的风险。
能耗优化不容忽视。 更平滑的驾驶策略带来电量节省,这对电动车续航有实际帮助。 测试显示新系统可降低5%左右的能量消耗。
软件开发流程工业化。 小米建立了从数据采集、标注、训练到测试的完整流水线。 这种工程化能力保障了系统持续迭代的效率。
模拟测试规模庞大。 每天在仿真平台运行百万公里测试,覆盖罕见危险的长尾场景。 这种测试强度远超实际路测可能覆盖的范围。
这次升级显示出小米在智能驾驶上的技术决心。 从自研算法到数据闭环,全链路布局确保技术自主可控。 这种策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为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