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小米汽车了。
自从小米SU7发布以来,那热度简直是一飞冲天,订单量更是创造了奇迹,让不少同行看得是既羡慕又眼红。
雷军亲自给车主开门交车,在网上和米粉们亲切互动,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让大家觉得小米造车,不光是车造得漂亮,服务也肯定差不了。
可就在这片叫好声中,一件让很多准车主,尤其是那些需要等大半年的朋友们,感到有点摸不着头脑的事情发生了。
本来,大家付了5000块钱定金,锁定了订单,接下来就是满心欢喜地等着提车。
可有些提车周期显示要半年甚至更久的用户,突然收到了小米发来的通知,内容大概是说,您的车子已经安排生产了,请在7天之内把剩下的车款全部付清。
如果过期不付,那么之前下的订单就可能被取消,那5000块定金也就不退了。
这一下,很多人就懵了。
咱们普通老百姓买东西,尤其是买车这种几十万的大件,习惯的流程不都是先看货,验车,觉得没问题了,再把尾款结清吗?
现在车子连个影子都还没见到,甚至连车架号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要把二三十万的钱全都打过去,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别扭。
不少人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这小米是怎么了?
那个口口声声说要把用户当朋友,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雷军,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不合常理的办法?
要知道,在国内,无论是像蔚来、理想这样的新势力,还是比亚迪、吉利这些老牌车企,大家都是遵循着“先验车,后付款”的规矩。
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也是一种信誉的体现。
我把钱全给你了,万一到时候车子有点什么小瑕疵,或者交付时间又拖延了,我手里还有什么主动权呢?
这几十万块钱,放在银行里半年,好歹还有一笔利息呢,就这么提前给了厂家,心里总觉得不太踏实。
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小米自己之前在回答网友问题的时候,还明确表示过,支持用户验车之后再支付尾款。
这前后不一的说法,让这件事情更显得扑朔迷离,甚至有人觉得这有点像“霸王条款”了。
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小米汽车的位置上想一想,或许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冒着得罪用户的风险,也要这么做了。
说白了,小米也是被这泼天的富贵给难住了,他们有自己的苦衷。
这背后最核心的担忧,其实就两个字:“悔单”。
小米害怕在漫长的等待期过后,有一部分用户会选择放弃订单,不要这台车了。
可能有人会说,5000块定金都交了,怎么会说不要就不要了呢?
但现实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在这几十万的订单里,混杂着不少“黄牛”。
这些人下单,根本不是为了自己开,而是看中了小米SU7的火爆,想等车快交付的时候,加价把订单转手卖出去,赚一笔差价。
但是,他们没算到的是,小米的交付周期实在是太长了。
现在的汽车市场,新车发布的速度跟下饺子似的,半年多的时间,足够市场上出现好几款配置更高、价格更合适的竞争车型了。
到时候,小米SU7可能就不再那么稀奇,加价转卖的美梦很可能变成一场空。
对于黄牛来说,与其花二十多万把车买下来,再冒着亏本的风险当二手车卖,还不如直接放弃这5000块定金来得干脆利落。
其次,除了黄牛,还有一部分真实的购车用户,也可能成为悔单的主力。
小米SU7的成功,直接威胁到了其他品牌的市场。
于是,一场针对小米的“挖墙脚”行动就开始了。
包括极氪、蔚来、智己在内的十几家车企,都推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政策:只要你是退订了小米SU7的用户,来买我们家的车,你损失的那5000块定金,我们厂家给你全额补贴。
这个诱惑力可不小。
对于那些本来就急着用车,又实在不想等上大半年的消费者来说,这边能马上提车,那边还能白捡5000块钱,心里那杆秤自然会发生倾斜。
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成了悬在小米头顶的一把剑。
汽车生产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厂家需要根据订单提前向几百个供应商采购零部件,然后安排生产线的计划。
这一切都是要花真金白银的。
如果小米辛辛苦苦按照订单生产了几万台车,结果到头来,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悔单,那小米手里就会积压下大量已经根据用户个性化选择生产出来的现车。
这些车的颜色、内饰、轮毂各不相同,想再找到一个需求完全一样的新买家,难度非常大,最后很可能只能降价处理。
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汽车品牌来说,不仅是巨大的资金损失,更是对品牌形象的沉重打击。
所以,小米要求提前支付尾款,本质上是一场“压力测试”。
它就像一个过滤器,用支付全款这个高门槛,来提前筛选出谁是真正下定决心要买车的“铁粉”,谁又是还在犹豫观望,甚至随时准备跑路的“投机者”。
这样一来,小米就能根据真实的、锁定的订单来安排生产,大大降低了未来被“放鸽子”的风险。
从商业逻辑上讲,这是一种规避风险的自保行为。
回过头来看,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小米最初的那个营销策略。
5000元的低定金门槛,无疑是一步妙棋。
它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成功地在最短时间内引爆了市场,创造了惊人的订单数据,为小米汽车赚足了眼球和流量。
但这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因为门槛太低,无法有效地区分出真正的消费者和投机者,为后端的生产交付埋下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当初把定金设置成三万或者五万,虽然订单数据可能不会那么亮眼,但每一个订单的“含金量”都会高得多,也就不会有今天这种进退两难的烦恼了。
如今,小米汽车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生产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忠实用户的信任和情感。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企业的稳健运营,又不会伤害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用户关系,这对于雷军和年轻的小米汽车团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