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大新闻刷爆了网络,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7万辆SU7车型,号称是为了给辅助驾驶功能做个升级。开始网友们还夸小米够大气、够负责,主动给车主解决问题。结果才过了两天,市场监管总局甩出了一份《产品可靠性报告》,啪啪打脸——小米这波根本不是自愿召回,而是被强制调查后才"识趣"照办的!
事情经过挺魔幻。9月19日,小米先是发公告,说不换零件、不动硬件,最多算个"例行OTA升级",但按召回流程走。很多吃瓜群众一看, "哟,小米这回还挺良心的,别的车企偷摸搞升级,它倒是规规矩矩来一回召回。"然而,细心的监管总局不给面子,报告明明白白写着:"召回编号为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 注意,编号里的字母大有讲究,开头的"S"代表有安全问题,最后的"I"则表示纯粹是被调查发现问题才老实招认的。
这一发现立刻点燃了网友怒火,因为主动召回和被逼召回压根不是一回事。你像上个月捷豹召回六万多辆车,用的是"V"编号,说明人家是自己有担当自愿解决问题;再比如东风商用车,编号最后带"I",人家是被查出毛病后"按规矩出牌"。现在看来,小米这波操作哪里主动负责了?分明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不然再拖下去,被强制召回才更丢脸。
这事也揭露了一个很扎心的现实:过去车企最喜欢在OTA上玩花活,什么"优化用户体验""升级驾驶感受",听起来高端大气,避而不谈安全隐患。可今年工信部和监管总局给这股风气画了红线——凡是用OTA改安全问题的新规矩,召回流程必须走,而且有问题的车型得先停售。显然,小米这次是撞上了枪口。
说到底,咱们普通车主关心的不是车企送什么高级名词,而是"车能不能开得放心"。很多车主在评论区喊得一针见血:"召回不可怕,关键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问题更让人惴惴不安。"但也有悲观派吐槽:"下次如果又出安全隐患,小米还会老实承认吗?还是得等监管部门再掀桌子?"这话可冷得很。
反观一些真正有诚意的品牌,比如小鹏、丰田,它们召回带的字母"V",那才显得大气磅礴。问题出来主动讲明白,该改的改,该退的退,这才是消费者心中有担当的企业。而像小米,这次看似没违法,顶多补课交作业,然而消费者对这种"事后知情"的信任感恐怕已经打了折扣。
这种情况也让人联想到新规对车企的另一重影响:安全性能要改,涉及核心参数变动,那下一批车都得经过重新审核才能上市。这可是个费事的活儿,小米这种体量大、产品线多的企业,一旦流程卡住,怕是大量资源都得花在补漏洞上。不过话说回来,流程麻烦点归麻烦点,能换来长久的用户信任值,也算值得。
这起事件无疑给所有造车的新势力抹了个红脸:过去什么"技术领先""用户第一"的说辞只是说辞,媒体吹嘘再多,关键还是要看监管盯得严不严、企业做得细不细。市场透明化,车企要蒙混过关,只会越来越难。
小米这次召回的教训,提醒所有我们买车的普通消费者,别被光鲜亮丽的品牌故事迷住双眼。车企嘴里喊的高科技词汇,不代表用户体验就能和安全划等号。只有监管部门铁面无私、标注清楚实际问题时,我们才能不盲从、不被套路。
你觉得小米这波是真的"主动积极"还是被逼到墙角摆出的公关姿态?毕竟,对于年销量上百万的企业来说,与其问题曝光后被动补救,何不早点真诚面对消费者?这才是根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