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买台车真不容易。不仅要挑配置、比价格、算油耗,还得提防着点“键盘侠”。你说买车这事儿,跟别人有啥关系?可偏偏就有人看不惯你开新车,尤其是你开的还是小米——对,就是那个做手机起家、现在造车也“上头”的小米。
最近刷到一条新闻,挺让人感慨的。9月23日,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转发了一条微博,说的是一位小米车主因为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用车体验,结果被网暴到起诉,最后还胜诉了。法院判了,造谣的人得公开道歉,赔6000块精神损失费。这事儿听着就解气,但也让人心酸:咱老百姓晒个车、说说感受,咋还得上法庭自证清白?
更离谱的是,有位张先生发了个赛道试驾的小视频,评论区立马炸出一堆“阴阳大师”:“下一个上绿化带的就是你”、“移动棺材”、“劝退系列”……这些话哪是评论车,分明是诅咒人。甚至还有人把人家家人也扯进来,这已经不是嘴欠了,是真违法了。王化也看不下去了,直接说:这不是情绪发泄,是有组织、有话术、有目的的网络暴力,没底线!
你说这年头,开个“国民神车”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小米这种新势力里的“车界网红”?从手机圈杀进汽车圈,本来就自带流量,有人期待,也有人等着看笑话。结果小米SU7一出来,风阻系数低到0.195,百公里加速2.78秒,直接把一众老牌选手按在地上摩擦。这下好了,性能“顶呱呱”,价格还“真香”,不少老车主心里不平衡了,嘴上就开始“打脸”:“就这?也能卖这么火?”
可现实是,小米SU7不仅火了,还火得有点出圈。你说它是“装逼利器”吧,确实,外观设计简洁又有未来感,雷军自己都说“上桌第一个动筷”的那种排面;但你说它只是虚有其表?那你真错了。三电技术自研不说,智能座舱跟手机生态打通得那叫一个丝滑,用惯了小米手机的人,上车就跟回家一样自然。L2级辅助驾驶也不拉胯,高速上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长途驾驶轻松不少。
再看看对手们。比亚迪汉EV,老牌劲旅,三电成熟、续航扎实,说是“国民神车”也不为过,但设计上多少有点“老咕噜棒子”的味道,年轻人看了可能觉得不够“上头”。特斯拉Model 3呢?操控是“驾驶玩具”级别的,品牌光环也强,可内饰简陋得像毛坯房,冬天摸那金属方向盘,直接“天塌了”。再看极氪001,底盘调校“支棱起来”了,空间大能当“床车”,但价格一高,性价比就有点“劝退”。
这么一圈比下来,小米SU7还真不是靠营销吹出来的。它赢在哪?赢在用户体验的细节上。比如无感解锁、小爱同学深度联动、OTA升级快得像手机更新系统。这些看似小功能,拼起来就是“出片利器”+“智能伙伴”的双重体验。你发个视频炫耀一下,本是人之常情,结果招来一堆冷嘲热讽,甚至人身攻击——这锅,不该由车主背。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张口闭口“移动棺材”的人,你问他开啥车,他可能连SU7的门都没摸过。真正的驾驶安全,靠的是车辆的安全性配置和驾驶者的守规意识,不是靠嘴炮诅咒别人翻车。小米这车标配了高强度车身、多个安全气囊、动态稳定控制系统,连AEB都能识别鬼探头,你说它是“棺材”?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嘛。
而且,现在维权也不是难事。这位胜诉的邓女士就给所有车主提了个醒: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品牌方也站出来了,王化说“用户胜诉就是最好的示范”,这话听着提气。以后谁再敢随便造谣、网暴车主,咱就法庭上见。法律不会惯着谁。
说到底,买车是个人选择,喜欢就买,不喜欢可以不看。但因为你不喜欢,就去攻击别人的选择,甚至上升到人身威胁,这就已经越界了。小米车主愿意分享,是信任品牌;品牌替车主发声,是尊重用户。这种良性互动,才应该是车圈该有的样子。
现在这世道,一台车能让人“走路摇头晃脑”,也能让人“气得蹦起来”——前者是羡慕,后者是嫉妒。可别忘了,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当情绪垃圾桶的。
所以我想问问你: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如果是你,面对网暴,你会选择沉默,还是像这位车主一样站出来?
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