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设计师出身的事,单看油门踏板下的脚感,大多数中国用户很可能还没回过神,轩逸已经升级到这样了。我们都熟悉的“公路闪电”在新一轮进化中,摇身一变成了画风微妙的新物种——V型獠牙、溜背尾门、贯穿灯带,那味儿,怎么看也不像隔壁村日产自己画的。这要搁以前,轩逸的“神车”身份靠的是稳妥和中庸,现在倒好,一不留神让人怀疑是不是请了哪个巴黎小酒馆喝咖啡的法国设计师鉴赏了一下,顺带给标致隔空点了个赞。
证据面前没有狡辩的余地。新Sentra的官图一摊出来,V-Motion家族前脸扑面而来,一道闪电形的日行灯,就像镰刀,刚巧嵌进了熏黑的大嘴里。装饰条一路拖进格栅,跟车灯合璧,一个“獠牙”造型呼之欲出。至于车身侧线,更是流畅得不像话,*仿佛法国电影里的微醺女主,在塞纳河畔缓缓转身*。再看车尾,溜背轮廓配上贯穿尾灯,不明说的话可能会有人打电话问东风日产:“喂,你们是不是要造运动轿跑了?”
说白了,这一代轩逸的外观,既要顾及中国市场的安全审美,又想迎合全球年轻人那点新鲜花样。你问是谁鼓捣的?官方没承认,但这套路,不输巴黎时装发布会的跨界联名。毕竟,设计圈同行都明白一句话——潮流就是别人的冒险和自己的妥协。
回到技术流干货。尺寸方面,轩逸的身子骨没给网友留下什么吐槽空间。4656毫米车长、1820毫米车宽、1450毫米身高、2710毫米轴距——实打实的数据,就像给交警递上了合法合规的健康证明。国产轩逸较北美版稍微“长胖瘦一点点”,再放大个2毫米轴距,形象地说,就像理发师在临毕业时给你抿了下发梢。那意思很明显:既要全世界口味通吃,又不能让国内排队买单的老主顾失望。
新阳台上的“家居摆设”也没马虎。12.3英寸仪表盘+12.3英寸中控大屏,支持手机互联,大屏时代力图让驾驶员的注意力全在彩色贴图上。空调系统触摸+实体按键结合,把“新中式玄关”的思路复刻进了车里。别忘了还标配座椅加热和L2级辅助驾驶,要是北方车主这冬天还要自己抡着毛毯坐,估计日产售后都得自觉掉一层头发。
但无论如何粉饰,最后一脚还是要落实到动力。北美Sentra搭2.0自吸发动机,151匹马力,198牛米,对得起“公路闪电”名号。国产轩逸则延续熟悉的1.6L发动机,99千瓦(135马力),依旧匹配CVT变速箱。这种动力搭配,和同级竞品比可能谈不上“味道十足”,但你要是拉着媳妇和丈母娘去超市,经济实用、省心皮实,是实打实的卖点。这大概就是轩逸几十万用户在“买来开不是买来飙”的朴素情怀。麦弗逊前悬挂、多连杆后悬挂,属于这个级别的标配,说炫耀性能过了,说缺斤短两又不至于。
一边是动力和配置上的小心求稳,一边是外观内饰上的大刀阔斧,这种分裂式进化,着实能让一部分老车主陷入“中年危机”似的犹豫——到底要跟着时代走,还是守住岁月静好?比起那些热血过头的新势力电车,轩逸这种打法,反倒像是高级餐厅点丧气套餐:换了盘子和摆盘,主菜还那几块肉。
销量呢?2023年8月,轩逸全国销量27695台,还是硬生生地压在朗逸、秦PLUS DM这些后浪头顶,说它没有核心竞争力显然不成立。同比增长16.35%,也表明这车的群众基础厚得可以拿来包饺子。喜欢的还是那群人,不喜欢的,无论跑多快都是别人家的烟尘罢了。
这要是搁我们的法医圈,这种做法叫什么呢?表面DNA重组,骨子里血型没换。表皮,当然,得跟上时代的社交皮肤病,可到了临床一验,还是老方药,吃得惯,作用温和——既不燥也不腻。要真把法国设计师请来,只怕轩逸脸上的筋络还要再多画几道,到时候销量怎么解剖分析,恐怕就不会这么好看了。
不过,谁又能说革新和守成就一定分得清清楚楚?轩逸这种边磨嘴皮子边加抹脸色的升级,倒显得格外贴合现代社会:你想要的面子、里子都得照顾,连“獠牙”都是为了在朋友圈拍张好看的照片发给同事看。毕竟,车主们多数是下班跑菜市场、假期赶高铁站,比的是毛豆剥得快,车开得稳,核算成本和舒适远比“原生设计风格”重要。
写到这就觉得,轩逸的“公路闪电”名号,似乎从来就不是为了赛道而生的。它真的是换了个会画画的工程师,还是亚洲研发团队看遍巴黎时装周后自学成才?或者说,在这个市场上,终究没有绝对的新与旧,所有的“焕新”,都只是为了把熟悉的人和他的小日子持续下去——只不过窗帘图案和饭店菜单需要偶尔变化一下罢了。
所以,您怎么看?要激进优雅,还是温吞皮实?轩逸这样一边冒险一边防守的设计,真是请了法国设计师,还是中国用户心里早就住着个小巴黎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