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爆款”订单背后虚火与真销量的较量

记得第一次和朋友聊起最近的“新车爆款潮”,他跟我眉飞色舞地讲了某品牌十分钟卖出两万辆,还说连订车小程序都卡顿了,仿佛新车在一瞬间变成全民抢购的“稀罕货”。但再冷静琢磨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热闹背后其实有种“泡沫”味儿——特别是那高得离谱的预售订单,相当大一部分其实只是在数字游戏里打转。还真不是我杞人忧天,《经济日报》也发声了,直言这种订单泡沫应该早点挤一挤,否则车企自己都要被“虚火”烤糊了。

车市“爆款”订单背后虚火与真销量的较量-有驾

其实汽车预售里的“小订”和“大定”,还真像咱们画画时先勾轮廓、小订,最后上色、大定。预售阶段的“小订”,一般就几百到一千块钱,“小打小闹”投入没啥压力,厂家许诺着“抵扣膨胀金”和早鸟权益,退订也简单得很。“小订”主要是看大家有没有点兴趣,紧张刺激里还藏着一份挠痒痒式的好奇心。可等到“大定”,就是货真价实的“谈婚论嫁”阶段了。选好车型,签合同,万把块定金弄下去,除了短暂犹豫期基本都是一锤定音。你要是真后悔,那定金可就要说拜拜。不用多说,大定的“成色”就纯一点,是消费者买车意向的准风向标。

但问题来了——这些数据都是企业自己说了算。你想查查这十万台订单里有多少人最后真买,根本没法核实。车企无论是炫耀小订还是大定数量,基本没有第三方机构来“验收”,就好比你考试自己批卷子,想改多少分都随你高兴。小米造车,干脆一刀切,没有预售、没有小订,直接亮相当天就开放正式下单,那数据明显真实不少。据他们官宣,YU7三分钟预定超20万台,听着依然像“天文数字”,但规则确实严苛大定可以退款七天,锁单后定金不退。如果没锁定,刹车还来得及,真想“假装抢购”也能半途撤退。这种玩法,至少让人感觉品牌有点底气,不怕你实际来检验。

车市“爆款”订单背后虚火与真销量的较量-有驾

有些品牌,比如蔚来,则干脆不公布订单数据,只看真实交付。李斌幽默地说“大家公布的订单都快一亿了,我们不参与这场‘通货膨胀’。”这话听着像玩笑,其实却是对泡沫现象最真实的讽刺。一个月、一个季度交付多少车,才是车企真正的成绩单。一味攀比订单数量,未必能长久,反而容易让自己背上“膨胀负担”。说得直接点,也许有些车企本想通过高调营销抢点热度,结果自己把坑挖深了,没等通过大定就发现兴趣寥寥,库存压力一下子就窜上来了,这种“虚火”其实挺伤经济活力。

汽车毕竟不是手机,它可不是随手一拍的爆品,更别指望靠几句花哨宣传就能吸引万人抢购。市场调研、研发、生产环环相扣,每一步都不能太急。就像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前面变量设错了,后面怎么算都跑偏。如今车企营销越来越“卷”,似乎不在订单上动点“小心思”都落于人后,但这短期的风光其实挺虚的。一旦泡沫破裂,企业、行业、消费者甚至社会都得挨点“刺痛”。

车市“爆款”订单背后虚火与真销量的较量-有驾

我倒觉得,车企与其在订单数字上捯饬,不如摸着良心用技术、服务去征服消费者。真正靠谱的产品和贴心服务,不用造爆款谣言,用户自然而然会为你买单。监管部门也得硬气点,能不能设立独立第三方,像体育比赛一样严格计分,防止哪家“自说自话”?有监管、有人监督,整个行业才不会“虚火烧身”。数据真实透明,每一台车都靠真本事卖出去,这才是长久之计。

买车不是看热闹,也不是比谁订单造得多,而是能不能靠技术创新把用户的日常变得更好。汽车市场竞争老激烈了,新能源车款每周都在“扎堆上市”,价格配置也“卷”到飞起。消费者可不是傻瓜,他们更在意车子好不好用、开着安不安全、售后靠不靠谱。谁要是只想着用大数字蒙人,最后只能自己挨刀;谁要是踏踏实实干事,把研发和服务做扎实了,用户就会发自心底为你买单。行业也就不会被泡沫刷得越来越虚,健康长跑才有希望。

车市“爆款”订单背后虚火与真销量的较量-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