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比亚迪、极氪车名太乱,消费者被绕晕!蔚来理想却很实在?

车名,这看似小小的一笔,却能牵动多少消费者的心弦,甚至左右一场豪赌般的购车决策!

您说,一款车,它最核心的价值,不就是它所承载的“产品力”和“品牌愿景”吗?

可偏偏,有些车企,就把这最纯粹的表达,搞得云里雾里,如同拨不开的迷雾,让人望而却步。

您是否也曾被这些“名字的迷宫”绕晕?

想象一下,您走进一家琳琅满目的汽车展厅,面前摆着一排排光鲜亮丽的车。

此刻,您的目光被一款车吸引,它有着流畅的车身线条,如同雕塑般勾勒出力量与优雅的融合;内饰的材质细腻,触感温润,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精致。

您心生向往,正想深入了解,却被它的名字卡住了——“XX Plus”、“XX Pro”、“XX Max”,甚至还有“XX L”…

这究竟是同一款车的不同配置,还是几款定位迥异的车型?

惊呆!比亚迪、极氪车名太乱,消费者被绕晕!蔚来理想却很实在?-有驾

笔者当年初入车圈,也曾被这“Plus”、“Pro”们搞得晕头转向。

就像古时士人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卷,不知从何下手。

这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宝玉初见黛玉,虽惊为天人,却也带着几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的迷茫。

这命名上的混乱,何尝不是一种“未见其车,先闻其名,已知其乱”的无力感?

那些名字“长得像,内心却不同”的“伪亲戚”们

以比亚迪王朝网为例,曾经的“秦”、“汉”、“元”、“宋”、“唐”,多么简洁、大气,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可看看现在,秦PLUS、秦L、汉L、元UP、元PLUS、宋Pro、宋PLUS、宋L…

这些名字,就像一锅杂烩,王朝名被拆解、组合,再塞进各种英文后缀。

您说,一个没做过功课的普通消费者,光看名字,能分辨出秦PLUS和秦L哪个更高级?

宋Pro和宋PLUS,除了名字里多了一个“S”,它们本质上有何区别?

更别提“宋L EV”和“宋L DM-i”,一款纯电,一款混动,风格、定位、价格天差地别,却共用一个“宋L”的名字,这不就是把消费者往“坑”里带吗?

惊呆!比亚迪、极氪车名太乱,消费者被绕晕!蔚来理想却很实在?-有驾

笔者认为,车企在命名上,或许是面临着车型数量爆炸式增长的压力,难以找到更多独具特色的名字。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难也不能牺牲清晰度和逻辑性。

正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组合起来,意境悠远。

“命名”也应如此,每一个后缀,每一个字母,都应是逻辑的延伸,而非混乱的堆砌。

“新M7”与“ES8”:名字里的“实在人”与“讲道理”

反观那些做得好的,比如蔚来和问界,它们的名字就显得“实在”且“讲道理”。

蔚来ES8,从第一代到第三代,名字从未变过,即使尺寸、配置不断升级,它依然是那个“ES8”。

这就像一位老朋友,无论岁月如何在他脸上留下痕迹,您依然认得出他的名字,知道他的本真。

这种“认祖归宗”的命名方式,让消费者建立起一种稳定、可信赖的认知。

再看问界M7,历经多次更新,最多也就加上一个“新”字,变成“问界新M7”。

这不就很好吗?

“新”代表着变化,代表着迭代,直观明了。

它从未试图用“Pro”、“Max”来包装,始终坚守“M7”这个根本。

这种做法,如同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名字的内核始终稳固。

理想汽车的L系列,L6、L7、L8、L9,数字大小直接对应着车型的级别和价格,清晰明了。

这种“数字即身份”的命名体系,摒弃了那些可能引起歧义的后缀,让消费者一眼就能洞悉产品序列的层级关系。

惊呆!比亚迪、极氪车名太乱,消费者被绕晕!蔚来理想却很实在?-有驾

“XX MAX”:这“MAX”是跟谁较劲?

当然,车企在命名上的“神操作”,远不止于此。

哈弗的“枭龙MAX”,这“MAX”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跟谁比“MAX”?

如果它是在“枭龙”基础上升级而来,那我们为何不能直接称之为“哈弗枭龙”?

这种脱离基础车型的“独立MAX”,就像“无源之水”,凭空增加了一层不必要的解读负担。

笔者以为,名字的赋予,应当是对产品核心价值的一种升华,而非一种“包装”。

它应该像一块精心打磨的玉石,本身就温润有光泽,而不是靠镶嵌几颗廉价的“水晶”来博取眼球。

“007”、“7X”:极氪命名,一场“数字游戏”?

再看极氪,001、007、009、X、MIX、7X、9X…

这名字,我每次看到都感觉像在玩一场随机数字生成的游戏。

除了数字的简单递进,或者字母组合,很难从中解读出清晰的产品逻辑。

这种“无章法”的命名,让消费者在选择时,只能凭借对品牌整体印象的模糊感知,而非基于对产品命名本身的理解。

这无疑是给消费者增加了一道无形的门槛。

惊呆!比亚迪、极氪车名太乱,消费者被绕晕!蔚来理想却很实在?-有驾

“L”的魔力,是真香还是“伪装”?

一些国外品牌也开始“随大流”,大众也时不时在名字后加上“Pro”、“Plus”。

这不禁让人发问:加上这些英文后缀,真的能提升产品的“逼格”吗?

真的能让消费者掏钱吗?

笔者认为,名字的“价值感”,不应是靠堆砌几个听起来“高大上”的词汇来强行赋予的。

它应该源于产品本身过硬的实力,源于品牌传递的独特价值。

当一款车,它的性能卓越,设计精良,使用体验如丝般顺滑,那么它的名字本身,自然就会散发出光芒。

反之,如果产品力不足,再华丽的辞藻,再复杂的后缀,也只是“画饼充饥”,难以赢得真正的尊重。

“朝代+数字”:一条更具秩序感的命名之道?

对于比亚迪王朝网目前面临的命名困境,笔者斗胆提出一点个人浅见。

为何不尝试“朝代+数字”的组合?

例如,将秦PLUS命名为“秦05”,秦L定位更高,则为“秦07”。

这样一来,数字的大小就能直观地反映车型级别的高低,既保留了“朝代”的文化底蕴,又赋予了清晰的层级逻辑。

这并非凭空臆想,看看比亚迪自家的海洋网,海豹05、海豹06、海豹07,海狮05、海狮06、海狮07…

这种“IP+数字”的命名方式,就显得井然有序,易于理解。

它既有趣味性,又具备了强大的信息传达能力。

写在最后:名字,是品牌的第一道“名片”

名字,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第一扇窗。

它承载着产品的定位,也暗示着品牌的态度。

一个好的名字,能让消费者一眼便知其意,产生共鸣,甚至激发好感。

而一个混乱、模糊的名字,则可能让消费者在接触产品之前,就产生距离感和困惑。

从蔚来、问界、理想的简洁清晰,到比亚迪王朝网的“迷失”,再到极氪的“数字游戏”,车企在命名上的“十八般武艺”轮番上演。

但笔者坚信,回归“产品本身”,用最直接、最真诚的方式与消费者对话,才是命名之道的核心。

那些光鲜亮丽的后缀,终究是过眼云烟,唯有扎实的产品力和清晰的品牌逻辑,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