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现在买车,大家不光要比续航、比智能座舱,还要掰扯一番门把手到底藏不藏?
以前买车看轮毂,现在看把手,生怕自家门把手还“露在外面”,被邻居嘲笑“审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说实话,第一次见那种平平无奇的车身上突然弹出个“隐身把手”,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科技感”,而是“这玩意儿断电了咋办”?
我向来是那种怕电瓶没电,怕门锁卡死,怕钥匙掉了,最后只能跟着救援师傅一起扒车门的老实人。
你说我这是“未雨绸缪”也好,“杞人忧天”也罢,反正每次碰上什么新鲜玩意儿,我都得先问一句:“出门能不能安全回家?”
咱们先聊聊这隐藏式门把手是怎么成了“新宠”的。
说白了,它不是为你我这些坐公交、骑共享单车的普通人设计的,最早是为超级跑车减风阻,为性能而生。
上世纪四十年代,意大利人造了个造型骚气的Cisitalia202,把门把手藏到车身里,风从车身一扫而过,门把手都不带阻挡的。
后来奔驰300SL跟上,成了高端车的象征。
再之后克尔维特把门把手做成了电子开关,迈凯伦还玩起了“按键开门”,科技感拉满,机械感直接被踢出门外。
但你想啊,这种玩意儿,平常人见都见不着,顶多在朋友圈里看看豪车视频自我陶醉。
特斯拉一出场,事情立马不一样了。
2012年ModelS上市,把隐藏式门把手带进了寻常百姓家,电控弹出、手机解锁、还能顺便省点能耗,车企一看,这不就是新时代的标配吗?
于是捷豹、路虎、蔚来、小鹏,传统品牌、新势力,一个跟一个地上,一时间感觉门把手不藏起来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供应商也疯狂搞研发,机械、电控、电容,轮番上阵,后来连小微型电动车都能配平齐门把手。
大家都想要点“高级感”,哪怕只是买个三十来万的国产纯电。
听起来很美,对吧?
但门把手越藏越深,安全隐患也藏得越来越深。
你说风阻优化,智能控制,省电省油,都好,但真碰上电控系统失效、低压电瓶罢工那一刻,再智能的门把手都成了白摆设。
NHTSA就曾调查过特斯拉ModelY,因为断电后门把手不工作,孩子被锁车里,想想就后怕。
现实生活中也不是没见过,车主电瓶没电,门把手纹丝不动,只能等着救援来“硬刚”。
你说这车的“科技感”是不是有点“离谱感”了?
有的车企还算有点“人情味”,搞了两段式门把手,小米YU7、问界M8、大众奥迪等,电控不行,机械拉索来补救,外加一个电容备份,车门至少还能撑个72小时。
说到底,谁都知道,万一遇到事故、断电、系统宕机,能不能从里面出来,比门把手漂不漂亮重要多了。
可惜的是,这些“安全方案”,到现在也没普及,毕竟成本高、技术复杂,谁都想省省省,最后还是有不少车企选择了“酷炫优先,安全次之”。
我不禁要问一句,“我们买车,是为了跟风时尚,还是为了出行安心?”每次讨论新科技新设计时,车企总是说“用户导向”“用户体验”,但真到门把手这件事上,往往是设计师怕落后,主机厂怕被说没技术,消费者怕显得买的车不够洋气。
明明大家调研反馈“安全”才是第一需求,但一看到新趋势,所有人都一头扎进去。
结果是,设计越来越花哨,但安全方案“后知后觉”,就像在办公室里流行蹦迪,大家都跟着跳,但跳着跳着,有人扭伤了脚,才发现地板没打蜡。
要说这事有多荒诞吧,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
追求新潮、害怕掉队,已经成了某种“集体焦虑”。
就像我朋友买手机,非得选有“灵动岛”的,不知道岛上能种点啥,但没岛就觉得自己“out了”;家里买个冰箱,带个显示屏,结果最后只用来看时间。
汽车门把手也一样,大家一窝蜂往隐藏式跑,谁还敢回头用传统拉手?
就像穿衣服,流行“露腰”了,你敢穿个打底衫,分分钟被同事说“你不懂时尚”。
可我们真该反思一下,科技的进步,是不是该以“让人更安全”而不是“让人更焦虑”为前提?
你说隐藏门把手酷不酷?
确实酷,电控弹出,灯光闪烁,走在马路上都能多吸两口路人的惊叹。
但遇到紧急情况,能不能像传统把手一样“一拉就开”?
电瓶没电了,是不是还能靠机械应急?
这些才是用户真正关心的“出行底线”。
有时候科技不是用来炫,而是用来兜底的,可惜现在很多新东西,兜底功能被设计成“锦上添花”,反而把“雪中送炭”忘了。
我有点自嘲地说,“门把手这种事儿,只有用不上才知道有多重要。”众筹救援、撬门逃生、孩子被锁车内……这些新闻你不是没见过,但真正遇到之前,谁会关心?
汽车厂商也总说“我们都在关注用户安全”,但安全如果只是“PPT里的一个小点”,那就跟朋友圈里的鸡汤一样,喝了暖心,遇事没用。
最后我想问一句,未来的汽车门把手,你希望它是“面子工程”,还是“里子保障”?
你愿意为多一份安全多掏点钱,还是只争一口流行的气?
这些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总有一天,行业会被用户的“真实需求”推着往前走。
希望到那时,我们讨论的不是“门把手多隐身”,而是“安全方案多靠谱”。
你怎么看?
你家车的门把手,遇到断电能开吗?
评论区聊聊,我也学两招,以后万一车门打不开,好歹能淡定一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