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遇冷 关税重压 中国市场转向
利润预期下调。大幅下调。宝马集团在10月8日不得不向市场公布了这一决定。2025年的税前利润将低于去年的109.7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预计收紧至5%至6%的区间。这对慕尼黑的巨头而言,是一个明显的退守。
双重压力
压力来自两个方向。大洋彼岸,关税成本高于预期。宝马此前期望能尽快收回自8月1日起支付的高额关税,但现在他们不再这么乐观了。这笔返还预计要等到2026年。这直接影响了现金流,宝马将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预期从“超过50亿欧元”猛砍至“超过25亿欧元”。数字背后是真实的亏损。
另一重压力根源在东方。中国市场。宝马全球销量在第三季度增长了8.8%。但在中国,前九个月销量下降了11.2%。第三季度仅微降0.4%,但这微弱降幅的背后,是宝马对经销商持续的财务支持,以及不得不下调的年末销量预期。疲软。低于预期。 财报中这些词汇格外刺眼。
溃败的缩影
宝马并非孤例。它的德国伙伴们同样步履维艰。梅赛德斯-奔驰同日宣布,第三季度在华销量暴跌27%。奥迪和保时捷也未能幸免。曾经牢不可破的“BBA”联盟,在中国市场正集体失速。2024年,宝马在华销量下降13.4%,奔驰下降7%,奥迪下降10%。进入2025年,下滑趋势未止,上半年宝马下滑15.5%,奔驰下滑14%,奥迪下滑10.2%。这是一场溃败。
为什么?时代变了。中国消费者迅速转向电动汽车。他们青睐价格更具竞争力的本土品牌。问界M9已取代宝马X5,连续11个月占据50万元以上SUV销量榜首。颠覆性的变化。在30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中国品牌占比已超八成。格局彻底重构。
转型的迟滞与救赎
宝马的电动化转型明显滞后了。2025年上半年,其新能源车型(含纯电和插混)占比为26%。这与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20.4%相比尚且落后,与中国市场47%的渗透率相比,差距巨大。奔驰已悄然将“2030年全面纯电动化”目标调整为“新能源车型占比最高50%”。犹豫。摇摆。这是传统巨头沉重的转身。
宝马将希望寄托在Neue Klasse新世代车型上[iX3是首款车型]。为此投入了超过100亿欧元。但首款车型要等到2026年才国产。时间落差。市场会等吗?当宝马概念中的全景抬头显示被小米汽车抢先量产应用时,效率的差距暴露无遗。宝马也在寻求改变,引入DeepSeek AI等技术伙伴,扩大本土研发。这是正确的方向,但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真正的风暴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价值体系的重构。豪华车的定价权不再与车头的徽标强行绑定。“花30万就买个标”,这种对奥迪的评论反映出品牌光环的消退。消费者现在为实实在在的科技体验买单。智能座舱。高阶智驾。用户运营。BBA的单车成交均价在下降。这是比份额下滑更危险的信号。
宝马的利润预期下调,只是一个缩影。是传统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与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的双重夹击下的一个典型切片。它揭示了旧秩序的动摇和新权力的崛起。
未来如何?宝马高管表示,计划利用其全球生产网络调整产能,以减轻关税影响。他们也在更深入地分析在美国进一步本地化零部件生产的可能性。这是应对之策。
但根本的答案,或许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变革最快的汽车市场。这里不再相信标签,只相信体验;不再崇拜血统,只推崇创新。宝马们若不能从根本上重构中国战略、加速技术本土化与电动化进程,那么今天的利润下调,或许只是更大风暴的前奏。
风暴已经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