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电车“割喉战”谁顶得住?卷到地板价,消费者飘了,厂商晕了!
7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又一次刷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割喉战新纪录一辆能月销破万的纯电车,如今全国加起来居然只剩12款,比上个月还少。这是什么概念?放眼三年前,一个月破万堪称车圈大事件,现在倒好,数都快数不过来了,可还是越来越少。市场像东北大姨手里那盘韭菜——越割越苗条。你看看Model Y,刚冒个头9千多辆,一眨眼又被吉利星愿摁地摩擦。这电车江湖,价格跳水、销量上蹿、厂商冒汗、消费者乐呵,戏比抖音都精彩——可这里头,谁又真的笑到最后?
电动车市场这阵“腥风血雨”,最抓人的当属价格大战。吉利星愿起价6.88万,真叫人跌碎眼镜,这价钱放东北老铁眼里不够买两套大鹅羽绒服。星愿卖得飞起,“便宜大碗”的长期主义可不是什么自信,是无奈——油电混战、政策缩水、钱包干瘪,厂家再不接地气,消费者转身就投奔下家。极端点讲,现在但凡一台车敢卖“感情价”,就等着被无情市场打脸。高端阵营死扛,均价二十万以上的剩仨Model Y、小米SU7、银河E5。贫穷限制了大多数人的想象力,钱包可是最大股东,直接用脚投票,票投微型、便宜车。
往深里扒拉,电动车市场为啥形成了“大象跳舞,小老鼠横行”?微型车继续霸榜五菱宏光MINIEV、比亚迪海鸥、长安Lumin,这仨组合拳真有点当年“东成西就”的味道。从小区保安到隔壁老王谁没打过它们的主意?停车方便、价格便宜、随便一充就能跑三百公里上下,打工人上班通勤不错,谁还真在街上拽面子那点事?有意思的是,往日热闹的“新能源卷技术”,如今变“能跑300公里、充电不排队”就行。毕竟自动驾驶什么的,在电费、月供、房贷面前都得让路。
厂商说“技术升级了,800V高压、600公里续航”已是新标配。消费者倒好,买微型车的压根儿不在乎,跑远途丑得慌——甚至老铁“车不怕慢,就怕停车难!”你以为智能化是刚需,结果人家更关心的是“能不能五年不坏”。这思路拧巴得让人直想笑。厂商呢?小鹏MONA M03异军突起,城市领航辅助成了新卖点,原来大家馋的不是高科技,是“不用自己开”的那点爽劲儿。
可是,别以为这表面热闹就皆大欢喜。看得见的平静下,企业头皮掉了一地。高端车主降级投奔微型车,中端车像是夹心饼干——两头不是人。比亚迪都快亏出交情了,海狮05 EV、秦PLUS、宋PLUS EV纷纷掉队,价格又没舍得“腰斩”,客户早就“用脚投票”奔向了更便宜的海鸥缤果。小米SU7能稳到第四,算神了;可同门兄弟YU7,交付慢得有点丢人现眼,连排队都变成了失信。小鹏虽然逆袭,产品卖点是“城市领航”,可说句糙话你给我手把手开车,价格还低,这不比天天吹牛皮“智能换挡”来得实际?
政策添堵也不是新鲜事。7月起,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大缩水,插混车型趁机抢份额,纯电干瞪眼,市场直接被薅掉10%。老百姓一看便宜车续航还加长,你让三四线城市的工薪族咋选?手里票子就这么多,还不如咬咬牙买个小可爱,买菜接娃两不误。
车企不是不想提质提价,但宁德时代的新电池直接把三百公里续航变成了白菜标配。便宜又抗造,销量不上天都说不过去。这竞赛拼到谁都别谈什么“情怀”,王炸一出,大家全成了抠门专业户。中国市场的神奇就在于,均价1.9万美元,让欧洲哭晕在厕所——那边卖3.8万美金,隔着海都能听到他们心灵破碎的“咔嚓”声。
故事到这你以为完了?没呢,剧情要反转了。以为一切便宜大碗撑到最后?大错特错!这场价格内卷割喉赛,其实是把厂商心肝都刨出来给大家看。吉利新能源,渗透率已经干到55%,快把老本行冰箱、彩电都快甩了。传统车企转身速度,快得让一众新势力浑身“哆嗦”,真应了那句“姜还是老的辣”。但,夹心层的末日也到了既不够智能,也不够便宜,卡两头“看天吃饭”,只能当观众流口水。你说自主品牌多努力?可惜要么吃低价市场红利,要么“技术宅”打动极客,换句话说,“夹中间”的,还不如直接回家种田。
更诡异的是,其它高喊智能的厂商,反倒变成了笑柄。你有技术?人家直接插混躺赢。这思路,堪称“中国式‘弯道超车’普及版”谁敢把价格打到朋友都心疼,谁就能拼命卷出销量。这种内卷气氛,放到东三环上,绝对能把路况堵出艺术感。
但不妨设想一个终极问题便宜车独领风骚,真的是老百姓的胜利吗?未必。新势力跌出前十,价格倒挂技术,留给行业的,只剩一锅子迷雾和内耗。厂商们个个如临大敌,唯恐哪天早上起来自家榜单消失了,只能靠“价格神话”和“智能画饼”苟且偷生。
眼看事态表面逐渐平息,可这水面下的“炮仗桶”,可没消停。价格战虽说让消费者占了便宜,归根到底,还是透支了整个市场的利润池。你看前几年的网约车,如今陷入集体亏损泥潭,割到极致最后还得大家一起完蛋,这难道不是历史重现?电车“拼低价”拼到想出头就得砸价换命。一旦政策翻脸,补贴断档,谁还敢拍胸脯保证能坚持下来?
而插混车型趁机分走10%份额,直接搅动了纯电车的奶酪,对市场来说,不再一股脑儿推纯电,而是多头分食,有点儿像年夜饭的八仙桌——人人上桌都得跑几趟厨房。原本坚信“技术+品价齐飞”的自主品牌,这下也迷糊了继续贵,没人买;往低走,利润没着落;造智能高端,小鹏、理想SU7销量变“独苗”。
给你个残酷的小数据一个月下来,只有十二款车年销量能破万,剩下的,抱团取暖还冷飕飕。消费者表面看着潇洒,其实被“卷”得跟大风天里的塑料袋,人脑壳嗡嗡响。大家都爱捡便宜,最后买回家一年不到跳楼大甩卖,车商二手市场哭天喊娘。谁还记得那些年“宜家风电池革命”的岁月?一大堆新势力如今消停了,明年还不得删号跑路一大半,这日子太难。厂家抱怨政策收紧,却难以真正提质提价。留给中产家庭、年轻人真正理性的选项,反倒越来越少了。
说起来,这大半年来,谁不是在“便宜点,再便宜点”的鼓点中“买买买”?技术这玩意儿吧,市场说行才是真行,厂商吹得天花乱坠,老百姓用脚投票,一分钱一分货才是王道。便宜车一路称雄,智能高端变成了小圈子的游戏。那些夹在中间的厂家,风光不过三秒,转头网友就一句“还不如直接发红包过日子”。
咱家里都明白这场内卷,就像超市大降价,今天省的,明天补回来。表面便宜,其实车企亏得裤衩都快掉了。政策一变,羊毛握不住了,谁敢保证明年咱还能买到这么合适的电车?消费降级本来是权宜之计,但谁又愿意永远活在便宜里头?最后买单的,还不是我们这群精明又无奈的老百姓。
问题来了,今年电车市场真是消费者的集体狂欢,还是厂商的无声求救?你觉得中国车市这种“要么便宜,要么真智能,中间活不下去”的奇葩规律,会不会最终把整个行业逼崩?便宜到底能不能撑起幸福,智能能不能撑住尊严?你的选择,是跟着价格继续下沉,还是愿意为未来买单?评论里咱们一块唠唠——你最关心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