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0人饭碗悬了,奥迪利润跌三成,电动化没跟上趟

当奥迪的财报数字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嘶嘶”漏气时,连一向淡定的德国人都坐不住了——不是因为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抢了多少份额,而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大哥突然翻脸,把25%的关税单拍在桌上。37.5%的利润跌幅,13.46亿欧元的半年“收成”,与其说是关税惹的祸,不如说是这位百年豪车品牌在新时代的考场里,既没背熟“电动化”的重点,又算错了“地缘政治”的附加题,最后拿着一张写满“燃油车思维”的答题卡,被现实打了个措手不及。

7500人饭碗悬了,奥迪利润跌三成,电动化没跟上趟-有驾

一、37.5%的跌幅里,藏着多少“关税背锅”的水分?

先看一组扎眼的数字:2025年上半年,奥迪税后利润13.46亿欧元,同比降37.5%;全球交付量跌6%;美国关税直接造成约6亿欧元损失。德国人把账算得明明白白:“都是关税的错!”可真要掰开揉碎了看,这6亿欧元的“关税亏损”,顶多算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骆驼本身早就因为“负重太多”走不动道了。

2024年同期,奥迪的半年利润还是21.54亿欧元,一年时间少赚了8.08亿欧元——相当于每天亏掉447万欧元,够在慕尼黑买2套市中心公寓。关税拿走6亿,那剩下的2亿多亏在哪儿了?财报里轻飘飘一句“转型成本增加”,背后是7500个即将消失的岗位,是电动化工厂的建设费用,是软件团队的高薪挖角,更是燃油车库存积压的折扣促销。就像一个既要还房贷、又要给孩子报补习班的中年人,突然被老板降了薪,表面喊“都是老板抠门”,实则家里早有一堆“窟窿”等着填。

美国关税这记“耳光”确实够响。自4月3日加征25%关税后,德国对美汽车出口4-5月直接暴跌23.5%。要知道,美国曾是奥迪的“第二粮仓”,2024年在美销量占全球18%,尤其Q5、A6这类燃油车,靠着“德系精密”的招牌卖得风生水起。可关税一加上,一辆进口奥迪Q5的售价凭空多了近1.5万美元——相当于美国中产两个月的工资。消费者不傻,要么转头买本土的特斯拉Model Y,要么等欧洲工厂的电动车(可惜奥迪电动化产能还没跟上)。于是,美国市场的订单像被掐断的水管,哗哗往下掉。

但关税只是“外因”。真正的问题在于:当美国市场“告急”时,奥迪手里有没有“Plan B”?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可奥迪2025年上半年在华电动化车型销量仅占总交付量的12%,比比亚迪的65%、特斯拉的90%差了一大截。倒不是说燃油车卖不动了,而是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花50万买奥迪Q7,总觉得不如加10万买蔚来ES8有面子;花30万买A4L,又怕过两年被邻居的比亚迪汉嘲笑“油老虎”。奥迪的品牌溢价,正在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过渡期里,悄悄“缩水”。

二、“最大规模转型”喊了三年,为啥还在“交学费”?

奥迪首席财务官里特斯贝格尔说,公司正推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转型”,目标是中期每年省10亿欧元成本。可“最大规模”这四个字,听着像喊口号——从2022年宣布电动化战略至今,三年过去了,奥迪的转型更像是“边拆墙边砌墙”:燃油车部门还在扩产能,电动车工厂刚破土动工;软件团队从0开始招人,传统工程师又舍不得裁。结果就是:钱花了不少,效果没见多少。

最典型的例子是“裁员7500人”。按计划,这些岗位将在2029年底前砍掉,主要集中在燃油车研发、生产和行政部门。可问题来了:裁掉的是“老员工”,招来的“新人才”(比如软件工程师)成本更高。德国工程师的平均年薪约8万欧元,而电动化相关的电池专家、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年薪能涨到12万欧元——相当于裁3个老员工,才能招2个新专家。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短期看是“节流”,长期看反而可能拖慢转型节奏。

更尴尬的是产品节奏。奥迪喊出“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品牌”,可2025年在售的电动车型里,Q4 e-tron还是“油改电”平台,续航刚过500公里;Q8 e-tron倒是纯电平台,价格却比特斯拉Model X还贵10万欧元,销量连人家零头都不到。反观中国车企,比亚迪海豹07用CTB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把续航干到800公里,蔚来ET9靠“全域900V架构”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这些“黑科技”让奥迪的“百年技术积淀”显得像个笑话。

德国人总爱说“我们的发动机精度能到0.01毫米”,可在电动车时代,消费者更关心“充电5分钟能跑多远”“语音助手能不能听懂方言”。奥迪的软件团队至今还在解决“车机卡顿”“导航延迟”的基础问题,而特斯拉已经能用FSD在北美城市道路自动驾驶,小鹏的XNGP连无高精地图的乡村小路都能应付。这种“软件代差”,比关税带来的价格差更致命——毕竟价格能降,技术短板补起来可没那么快。

三、大众集团的“拖累”:奥迪不是一个人在“裸泳”

奥迪的利润下滑,背后还站着一个更焦虑的“家长”——大众集团。上半年大众集团营业利润同比降33%,额外成本13亿欧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奥迪和保时捷的美国业务。这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哥大众(燃油车)赚钱能力下降,二哥奥迪(豪华燃油车)被关税打击,小弟保时捷(跑车)电动化转型缓慢,全家都指着“中国市场”过日子,可中国消费者已经开始“挑三拣四”了。

大众集团的“官僚主义”早被业内吐槽多年。一个电动车项目要经过狼堡总部的“层层审批”,从概念到量产至少5年,而中国新势力从立项到上市只要18个月。奥迪作为集团旗下的豪华品牌,本该有更多“自主权”,可实际上连电动化平台(PPE)都要和保时捷“共享开发”——结果保时捷先忙着搞Mission X超跑,奥迪只能等着平台“腾出手”,眼睁睁看着中国车企用自研平台抢占市场。

更讽刺的是,大众集团为了“省钱”,要求奥迪、斯柯达、西雅特共享零部件,结果导致电动车“千篇一律”。比如奥迪Q4 e-tron和大众ID.4,除了车标和内饰材质,底盘、电池、电机几乎一模一样,可价格差了10万欧元。消费者不傻:“花奥迪的钱,买大众的三大件?我图啥?”这种“换壳不换芯”的套路,在燃油车时代或许能行,在电动车时代只会暴露“技术偷懒”。

四、德系车的“护城河”,正在变成“陷阱”

奥迪的危机,本质上是整个德系车企的“集体困境”。过去几十年,德系车靠着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的“三大件优势”,在全球市场躺着赚钱。可到了电动车时代,这“三大件”变成了电池、电机、电控——而这正是德系车的短板。

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奥迪只能高价采购;电机领域,特斯拉的永磁同步电机效率做到97%,奥迪还在调试“油冷电机”的散热问题;电控系统更不用说,中国车企的“八合一电驱”已经实现体积缩小30%,奥迪的电控单元还像块“砖头”一样占地方。

更要命的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德系车还在用“硬件思维”造车。传统车企习惯“卖车赚钱”,而新势力靠“软件订阅”“电池租赁”赚钱——比如特斯拉的FSD订阅费每月200美元,蔚来的BaaS电池租赁每年带来稳定现金流。奥迪呢?至今没想明白“软件怎么收费”,车机系统里的导航还要用户自己买流量,简直像在智能手机时代卖“功能机”。

这种“思维滞后”反映在销量上: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同比增45%,而奥迪电动车销量仅增18%,不仅跑输大盘,还被宝马(增25%)、奔驰(增30%)甩在身后。曾经的“豪华车老三强”,如今在电动化赛道上,奥迪已经悄悄落到了最后。

五、裁员7500人能“止血”吗?奥迪真正该裁的是“燃油车思维”

面对利润下滑,奥迪的第一反应是“裁员节流”——砍掉7500个岗位,目标是“每年省10亿欧元”。可历史早已证明:靠裁员“止血”的车企,大多活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时,通用裁了4.7万人,结果还是申请了破产;2019年日产裁了1.2万人,如今销量比巅峰期跌了40%。裁员能解决短期成本问题,却解决不了“为什么不赚钱”的根本问题。

奥迪真正该“裁”的,是脑子里的“燃油车思维”。比如:别再纠结“虚拟座舱的按钮够不够亮”,多想想“语音助手能不能听懂四川话”;别再吹嘘“quattro四驱多厉害”,多研究“电动车的续航能不能超过1000公里”;别再把“百年品牌”挂在嘴边,多看看年轻人买车时,手机里是不是装着“懂车帝”“汽车之家”,对比的是不是“比亚迪海豹”“小鹏G6”。

当然,奥迪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它手里还有两张牌:一是“灯厂”的设计优势——如果能把矩阵大灯、贯穿尾灯的技术用到电动车上,依然能吸引颜控;二是欧洲本土市场的“品牌忠诚度”——在德国、法国,40岁以上的消费者对奥迪有天然好感,只要电动化产品跟上,短期内还能稳住基本盘。

但机会窗口不会开太久。2025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已经突破35%,2030年可能达到60%。如果奥迪在未来3年还不能把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提到30%以上,别说利润下滑,恐怕连“豪华品牌”的位置都要被中国新势力抢走——毕竟,当消费者习惯了“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车机比手机还流畅”之后,谁还会为“四个圈”的车标多付20万欧元呢?

尾声:当“精密”遇上“变革”,奥迪该学会“不完美”

最后说个小故事:去年我在慕尼黑车展上遇到一位奥迪工程师,他指着新发布的电动概念车感叹:“我们的车身缝隙能控制在0.5毫米以内,特斯拉的缝隙有时能塞下一张纸。”可转身就看到,展台前围着看特斯拉Cybertruck的年轻人,比看奥迪概念车的多三倍。

这或许就是奥迪最大的矛盾:它太执着于“精密”的完美,却忘了变革时代需要“快速试错”的勇气。燃油车时代的“工匠精神”,在电动车时代可能变成“效率陷阱”;百年积累的“技术护城河”,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里,可能变成“转身的负担”。

37.5%的利润跌幅,与其说是关税的“意外打击”,不如说是市场给奥迪的一记“清醒耳光”:别再拿“历史悠久”当挡箭牌,别再用“关税背锅”遮羞布,赶紧扔掉燃油车的“老地图”,拿起电动化的“新导航”——否则下一次财报公布时,跌的可能就不是利润,而是百年品牌的“底裤”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