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现在中国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真的火到随处可见。
就在我们的电动汽车规模壮大时,德国专家开始泼冷水:中国人到底懂不懂?电动车其实比燃油车污染更严重!
这话出来后,网上立马吵翻了天,有人跟着质疑,有人直接反驳,还有人一头雾水:平时开着没尾气的电动车,怎么就成了“污染大户”?
电动车为啥突然被“挑刺”?
先说说咱们身边的情况:2024年中国卖了1200万辆新能源车,街上跑的家里停的,基本每个人都能见到。
大家买电动车图的就是实在,充电比加油省一半钱,保养也简单,还能为环保出份力,可这股热潮传到国外,有些国家就坐不住了。
中国电动车对欧洲出口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在德国市场占比才1%,但增速快得吓人。
德国可是汽车工业老大哥,本土车企比如大众,销量开始大幅下滑,以前靠燃油车攒下的优势,慢慢被中国电动车抢了风头。
更关键的是,欧盟未来几年对锂电池的需求要涨10到30倍,可这些核心部件,他们根本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自己的产业受冲击,又得依赖别人的技术,这场“环保争议”,说白了就是借环保的由头,给中国电动车的发展添堵。
中国新能源车不仅改变了咱们的出行方式,更打乱了全球汽车产业的老规矩,这才成了被针对的“众矢之的”。
德国专家的“槽点”靠谱吗?
带头说这话的是德国经济研究所前所长辛恩,研究能源经济几十年,算是行业权威。
他说中国电动车不环保,核心理由就一个:中国以前煤电占比高,电动车充电用的电,大多是烧煤发的,污染都跑到发电厂了。
在他眼里,电动车开着没尾气,其实是“污染转移”,不是真减排。
另一位德国专家更细致,说电动汽车电池太重,比燃油车沉不少,开起来轮胎和刹车磨损得厉害,会产生更多细颗粒污染。
日本专家也表态电动汽车的废弃电池处理是大麻烦,会给环境留隐患。
这些质疑听着有理有据,但仔细琢磨就发现不对劲,他们都盯着电动车的某一个环节,却忘了判断一款车环不环保,得算完整的“一生账”。
而且日本专家的话里藏着私心:日本一直押注氢动力汽车,中国电动车越火,他们的路线压力就越大,这难免有“踩一捧一”的嫌疑。
电动车到底比燃油车干净多少?
判断汽车环不环保,不用看单一环节,得算“全生命周期账”,就是从造车、用车到报废,总共排了多少污染,这是全球都认可的标准。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数据很明显,在中国当前的电力结构下,电动车每公里的温室气体排放,比燃油车低45%-55%。
放到欧盟更明显,电动车污染还不到燃油车的三分之一。
有人担心电池生产会多排污染?其实完全不用怕,电池生产多出来的那点排放,只需要开1.7万公里就能抵消。
咱们普通人上下班、周末出去玩,1到2年就开够了,之后每多开一公里,电动车就比燃油车多省一分污染。
再说了,中国的电网早就不是“靠煤发电”的老样子了,新增装机里八成以上都是绿电,煤电占比早就降下来了,电网越来越“干净”。
更关键的是,发电厂集中治污比管控几千万辆燃油车容易多了,现在主流电厂都用上了超低排放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效率能到99%以上,污染物控制得特别严。
反观燃油车,几千万辆分散在各地跑,尾气管控难度大太多。
电池技术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厂家,电池工厂都用绿电生产,碳酸锂回收率超过95%,核心材料能反复用,污染越来越少。
,照样进欧洲市场,这实力可不是吹的。
中国为啥认准电动车?
当然,新能源汽车不一定只是电动汽车,像日本的氢能源,同样也是,那为什么我国偏偏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呢?
其实不同国家选新能源路线,不是看谁更先进,而是看国情和产业基础,日本押注氢动力,觉得氢燃烧只产水,是真零污染,但现实问题太多。
现在全球主要用天然气制氢,减排效果只比燃油车低26%,根本算不上零污染,用可再生电力制氢吧,成本高、规模小,短期内推不开。
再加氢动力技术不稳定,储存麻烦,加氢站建一个的钱能建好几个充电站,2025年全球氢燃料电池车还不到5万辆,离普及差得远。
中国选电动车,是真的贴合实际,首先,咱们有全球最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从锂矿开采到整车制造,国内就能搞定,成本和效率都有保障。
其次,充电站比加氢站便宜,适合中国这么大的国土面积,农村里大家愿意买,就是因为实用、方便。
更重要的是,发展电动车能减少石油依赖,以前大家总担心油价涨,现在开电动车插电就跑,不用愁石油资源紧张,这是长远发展的关键。
当然,中国也没放弃氢动力,而是多路线布局,现在咱们建成了全球最多的加氢站,氢燃料重卡在货运领域已经有突破,成本降到了日本的三分之一。
但氢动力只适合特定场景,乘用车主流还是电动车,这样既不盲目押注,又能给未来留余地。
贸易保护才是真目的?
这场环保争论,表面是技术分歧,实则藏着贸易保护的影子,中国电动车发展太快,冲击了传统汽车强国的利益。
德国车企电动车销量下滑,欧盟就把中国电动车进口关税从17%提到38%,名义上是反补贴,说白了就是拦着中国车进欧洲。
法国更直接,以“碳排放高”为由限制中国电动车补贴,其实是怕中国电动车性价比太高,抢了本土市场。
部分德国专家的质疑,也反映了本土产业的焦虑,他们只放大电动车单一环节的污染,不提全生命周期优势,客观性真要打个问号。
其实中国电动车的优势不只是环保,技术迭代快、成本控制得好也是关键。
德国教授都承认,中国电池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欧洲企业很难追上,德国车企在华合资赚了不少钱,可电动化转型慢,等反应过来,中国本土车企已经崛起了。
这种贸易保护,本质是传统强国面对产业变革的应激反应,跟环保没多大关系。现在德国车企也想通了,纷纷找中国电池企业合作,毕竟技术和市场的力量,不是贸易保护能挡得住的。
结语
这场关于电动车污染的争论,说到底是全球能源转型中,不同产业利益、技术路线的碰撞。
科学数据不会骗人,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的减排优势实打实,全球多个权威机构都验证过。
而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出口连续十年全球第一,这是全球消费者对中国电动车技术、品质的认可。
德国车企找中国合作,欧盟关税挡不住中国电动车,都说明技术和市场的力量不可阻挡。
未来,电网会更绿,技术会更先进,电动车的环保优势会更明显,这场争议让中国电动车产业在质疑中反思、进步,反而走得更稳。
中国的新能源转型之路,不会因为外界质疑就停下,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国的责任,也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正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个趋势,谁也挡不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