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奇瑞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合作模式面临大考

华为奇瑞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合作模式面临大考

10月14日。浙江仙居县人民法院。一场看似普通的诉讼即将开庭。

原告张某。被告席上坐着两家巨头: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和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案由:产品责任纠纷。

这不只是一场诉讼。这是智能汽车行业的“第一案”。首次有头部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因合作产品被共同起诉。

合作蜜月期的问题暗流

华为与奇瑞的合作曾被视为天作之合。一个擅长科技。一个精于制造。2023年11月。双方联手推出智界S7。今年9月。又推出智界R7。销量看起来不错。上市44天大定突破38000台。

但繁华背后藏着问题。

智界S7上市后很快陷入“难产疑云”。预定车主们迟迟提不到车。供应链技术供应商产品初期良品率不达标。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智界S7出现大面积交付延迟。

今年1月。网上流传出一张聊天记录截图。内容直指双方合作裂痕:“华为不舍得开放最基本的软件刷写版本。流水线上的工人无法刷写软件。这最终导致智界S7的交车延期。”

甚至传出奇瑞一位TOP20级别的高管“愤而辞职”。虽然奇瑞官方迅速辟谣。但无风不起浪。

华为奇瑞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合作模式面临大考-有驾

车主们的糟糕体验

质量问题是硬伤。北京一位李先生购买的智界S7才行驶2300公里。在高速上车辆突然抖动。随后动力系统受限。十分钟后全车断电。转向失去助力。双闪都无法打开。

售后检测说是电控系统问题。但想退车却被拒。理由竟是厂家后台数据显示“转向没失效”。

李先生不得不频繁下车按后备厢的应急上电按钮。每次只能维持30秒。系统还没启动完就又没电了。荒唐至极。

智界R7的车主也没好到哪去。夏天开座椅通风能烫屁股。冬天自动驾驶有时直接失灵。车机系统动不动就卡死。

杭州一位车主花费25万元买的车。座椅出故障后找4S店。结果华为推给奇瑞。奇瑞推给门店。最后只能自掏腰包修理。“华为推奇瑞,奇瑞推门店”。消费者成了皮球。

责任划分:智能汽车的合作迷思

华为和奇瑞的合作模式是典型的“智选车”模式。华为管“脑子”和“面子”。负责产品定义、智能系统和用户体验。奇瑞管“身子骨”。主打生产制造和底盘等硬件。

华为奇瑞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合作模式面临大考-有驾

听起来很完美。但出问题后责任划分就成了难题。

智能网联汽车已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它是各种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系统。硬件、软件、算法、数据……任何一环出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目前。我国L2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已达57.3%。但法律法规对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责任认定仍不完善。

当车辆具备一定条件下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也能正常行驶的功能时。事故发生的瞬间。究竟是驾驶员在驾驶还是系统在驾驶?责任如何划分?

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曾坦言。智界S7交付困难的一大原因是采用了新平台。供应链供应商产品初期良品率未达要求。

而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则表示。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过争论。但“最后发现听华为的就顺利。不听华为的就遇到挫折”。

行业合作模式的反思与未来

华为奇瑞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合作模式面临大考-有驾

智能汽车领域的合作模式一直在演变。主要有四种路径:车企全栈自研、智选车模式、供应商全栈布局和自选超市模式。

华为奇瑞选择的“智选车模式”能快速为车企赋予自动驾驶能力。但也引发了数据归属、权责划分等问题的广泛讨论。

领骏科技创始人杨文利指出。“专业分工模式将是智能汽车领域合作的最优解”。随着行业成熟。子模块脉络清晰。供应链分工合作的优势就会显现。

这起诉讼来得正是时候。它逼问着整个行业: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与奇瑞在产品责任上应如何划分?是按“技术提供方”与“生产方”分别担责。还是由整车品牌方统一负责?

案件的判决可能为行业同类合作提供重要参考。

走向未来的智能汽车合作

今年8月。奇瑞与华为在深圳签署智界品牌战略2.0合作协议。华为主导产销服一体化运营。奇瑞将其定位为 “第一优先战略项目”。

双方试图理顺关系。但挑战依然存在。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集运载工具、道路选择、数据管控为一体的综合智能化系统。涉及交通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等方方面面。

华为奇瑞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合作模式面临大考-有驾

从国际经验看。相关立法工作很难一步到位。

10月14日的开庭。只是开始。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诉讼都已撕开了智能汽车行业繁荣表象下的深层问题。

分工协作是未来。但责任必须明晰。 这不仅关乎两家企业。更关乎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再炫的技术。也不如出问题时能明确找谁解决来得实在。消费者的信任。是智能汽车能够远行的最终动力。

#国庆健康充电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