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销量引争议,闫闯态度突变,车主体验有好有坏

引发大家热议的,小米YU7卖出去这事儿,你说稀奇也不稀奇,本来对国产新势力汽车圈稍微有点观察经验的人都知道——咱们的车圈“戏精”可太多了。“闫闯称以后不碰小米产品,价值观不一致”这话,你仔细一品,到底是小米变了,还是闫闯自己变了?是车的本身有啥大毛病,还是有人给这事添油加醋?

大家别忘了,几个月前闫闯还力挺小米汽车,各种平台拍视频、发体验,说自己的小米SU7和YU7开得多香。网友一度把他当成小米半官方的媒体人,有事没事就去问他新车咋样。结果呢,这一个反转比秋天的天气还快。今天高调支持,明天公开“拉黑”,剧情来了个大拐弯,说实话,作为吃瓜群众我都有点反应不过来。

仔细想想,这样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的?值不值得把时间放在上面?表面看起来是车的问题,背后很可能是生意场里的算盘。

你说小米汽车不行,实际买过两台,还一个劲给大家安利,怎么现在突然就变味儿了?我觉得,互联网名人的“立场”,有时候和他钱包的厚度,两者基本上是正相关。咱不是说谁一定为钱唱歌,但你想想,如果厂家依赖这波KOL舆论打头阵,那商量空间确实大。可要是哪天合作凉了,或者资源分配少了,大V冷不丁“反咬”一口也不奇怪。

有的人看到闫闯骂小米之后还给他点赞,说他“敢说真话”,把车主的怨气给喊出来了。也有不少人觉得,这哥们儿是不是因为没有捞到更多的好处,现在开始用“发牢骚”来赚点击。毕竟,现在网上流量就是钱,尤其是车圈这种热度高的领域,谁能带节奏,谁就能火。

再说回产品本身。网上关于小米汽车的吐槽,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有车主每天开YU7上班,说是后排老发出噪音,像装了弹珠一样。为了找出声音来源,把车翻了个底朝天,最后也没彻底定位。有些人说是座椅有共震,有人说是门里头结构问题。闫闯还专门帮着转发,把这种小毛病放大到大众眼前。你说这问题大不大?的确烦人,但要说影响到生死存亡,倒也谈不上。

还有SU7 Ultra那个所谓的碳纤维双风道前盖,官方卖点说能提升性能,结果被专业玩家指出设计执念大于实用性。你说厂家花钱研发新部件,最后没啥用处,用户体验也没提升,这的确可以喷。但小米后来免费给换设备,还给发补偿积分。有人满意,有人说积分拿到手没下文,等于白给。

看过来,最有意思的不是产品质量本身,而是看围观群众怎么反应。有人在网上一边叫好,认为大V正义发声。也有人指出,闫闯控诉之后流量猛涨,很多视频播放量升得飞快。其实这里面到底是生活所迫、真情实感,还是有意“借题发挥”?两头都有理由,你到底信哪一个?

有意思的是,不管谁说得真、谁说得假,吃瓜群众的胃口都越来越大。车企和媒体之间的那点儿默契,被这种“突然反水”拆个清清楚楚。从前是企业按剧本请大V说两句好话,大家都赚点流量。现在风向一变,同样一群人反过来再喷回去,连“割韭菜”都无缝切换你信不信?

设想一下,如果现在你是小米SU7或YU7车主,看完最近的一堆新闻、视频,你还敢心安理得地开你的车吗?要是一点小毛病都要被放到网络去嚷嚷个几天,每一车、每一品牌都会有黑历史。你说比亚迪、特斯拉都完美无缺过?别逗了,哪个车主群不天天有人吐槽异响、软件BUG?只不过,今天轮到小米被拉到聚光灯下,明天可能换别人挨骂。

小米汽车本身怎么样?以我的看法,别的不说,铁定不是完美无缺。功能花哨、智能网联挑大梁、颜值下足功夫,这些“互联网造车”的老路没少走。比如用户体验、交付品质、售后响应速度,太多地方都和能长安、吉利、丰田这种老司机没法比。小米有自己的想法,卖点就是“发烧级”体验和性价比,盯的就是年轻人。但你真去深度体验,确实有不成熟的地方,有些“操之过急”。

小米YU7销量引争议,闫闯态度突变,车主体验有好有坏-有驾
小米YU7销量引争议,闫闯态度突变,车主体验有好有坏-有驾

可是,再大公司,哪有一口气把产品做得没有短板的?很多人买车图的,是换代快、颜值高、配置新。今天你抱怨个响声,厂家给补偿;明天软件出BUG,免费远程 OTA 修好。大家心里其实早有一个表——如果卖价便宜、体验够新,受点小罪也能忍,要不然造车新势力没活路了啊。

小米YU7销量引争议,闫闯态度突变,车主体验有好有坏-有驾

有朋友问:“那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信谁的?”其实呀,谁说的都不是金口玉言。制造业的难,生意场的套路,媒体想要的流量,背后利益关系缠着呢。车主是车主,买家是买家,体验和期待全不一样。你问网上喷子怎么想,那就更难说了,毕竟有人真当自己新闻记者,有人翻脸比翻书还快。

小米YU7销量引争议,闫闯态度突变,车主体验有好有坏-有驾

再推一步,如果你有幸天天关注这些大V之间的撕扯,或许你会问:“是不是以后网上任何关于新车的评价,都不能信?”看看现在的视频平台,90%的大V说的不是自己买车感受,就是转述网友投稿、收集投诉,然后配上表情包,火速蹭一波热度。网络评价只能参考,别全信。

另外再想想,大V对企业的“倒戈”,到底会带来什么实际效果?表面看是“让企业重视车主声音”,底子里可能不过是让企业加速公关,修修补补,永远追不上网络舆论节奏。这种轮番拉偏架,久而久之,谁还会信舆论场的公信力?你说以后真有大问题、命关天的缺陷,谁能辨别是草台班子的风言风语,还是铁证如山的实锤?

大家忙着跟着风向跑,陪着互联网情绪赌气,但很多人根本没想过,今天的风波换个对象又如何?所有新势力都免不了踩过的坑,所有高热度大V迟早都要被质疑的阶段。你现在看闫闯和小米互相怼,不出半年,别的牌子也可能来一波。问题还是上面那句话:咱到底是为了看热闹,还是为自己的消费买单负责?

所以这件事,再往深里琢磨琢磨,最后落点很简单。厂家做产品要严谨,靠KOL刷口碑总有一天也会吃瘪,大家对新品牌别盲目信,长期使用,真出事儿就维权,不出事就别太盲从网络风向。大V想刷存在感,换风向的时候,大家也该有自己的主见,别跟着高喊一二三,失了主心骨。

你花钱买车,理应有自己的选择:喜欢就踏实用,遇到小问题就跟售后沟通,该吐槽的时候吐槽,别怕网络流行的“喷”。要是太盲从网络热点,明天“倒戈”的也许就是你喜欢的那一款。

简单说,车圈大V翻脸不是啥稀罕事,企业有责任听取批评,但真想买好车,还得靠自己脚踏实地琢磨,对得起自己的钱包,比跟着风向跑要靠谱多了。别让流量和带节奏人影响你对生活的判断,咱小老百姓的钱包和幸福,要比谁“倒戈”有分量多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