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统计数据,新能源车销量今年飙到1.2倍左右增长,似乎回调的日子还远未到。这让我想到一件事:上次我和一个销售聊,他说:现在最关心的,还是那点优惠,每年年底都有人拼命抢车,怕错过。我觉得,这种优惠抢跑战其实也反映了购车心理在逐渐变化,大家像是在抢最后的优惠尾巴。
明年新能源还要缴税了。这事儿说起来没那么简单。其实我当时只估算了下,假设一辆车卖30万,车购税按10%算,就得3万,要是还能减半,那也就1.5万。这个差距,挺直观了。估算(样本少),今年看一辆车的利润空间其实也就几千块,反倒是一点点的税扣钱,就可能让利润变得更紧。
你知道吗?我发现,好多客户其实对这个税务政策还没搞清楚。有的还在问:那我如果买25万的车,是不是就不用缴税?其实不完全是:只要不超过30万,缴5%的税也不算误会太大。可一旦超了30万,比如50万的车,税就得费不少。
我实地想象了一下,这个减半征税就像买菜:菜价是标价,税就像菜市场收的钱。去年还嫌麻烦,今天还得等着政府发财政补助的优惠券。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最高1.5万的限额,第一年预设,好像是为了避免豪华车省太多税,实际操作中,大家都在算:30万以下能彻底享受优惠,超了就得掂掂份量。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想起一个细节:有个朋友去年买了辆续航里程不到400公里的电动车,车重也不轻,总耗电成本还得算入进去。粗算(心算略),大概百公里电费在1.2元左右,能跑150公里左右,成本也就不到两块钱。比油车省得多,但用得久了,也会觉得充电的不便,像换电池一样,麻烦。
说到这,问题来了:你会不会觉得,即使政策看起来优惠,考虑总成本,电池衰减、充电难度,仍然要理性?这其实还是要看自己的情况:上下班跑个50公里,轮到选车时第一反应还是电动的省钱、省心。但要是偶尔长途,那个看充电桩焦虑感就一大堆。
我还在想,供应链其实比我们想得还要复杂。就像我们买菜,农夫、批发商、超市,各环节彼此博弈。有时候我觉得,车厂其实像大菜场的摊主,花了大力气种菜,然后还得考虑货源稳定、价格涨跌,最怕遇到供不应求,这时候就会调整供应策略,快拨货或者提价。
对比一下,你会不会觉得,国产车和合资电动车的工艺质量差异,就像菜市场买的菜和超市里的菜:价格和品质总有区别。工厂研发和供应链管理,像是厨房搭配食材—多花心思在背后,但吃的人却只在意味道.
然后我意识到,刚才说这事有点大。实际上,市场变化快,国内工厂的研发速度越来越像快餐店的点餐速度:你要某种新菜,要赶得上需求变迁,得快得像打电话点快餐一样。可现实是,研发还是要时间做基础的酱料,不能太急,否则口感就出问题。
说到这我其实对未来仍存疑:新能源车价格跌没?我猜(这点不细想,估算估算)大概还得再两三年,因为规模化生产还在完善中,成本逐步降低,但现在谈降低成本,搭建出像苹果一样的生态,还得时间打磨。
你有没有注意到,卡在政策变化和市场接受度之间,总像是走钢丝?明年车税要咋样,谁能预测?而我更关心的是车主们怎么反应——刚享受完优惠,突然要付税,心理会不会受到点冲击?
有个隐隐约约的小猜测:也许,政策下一步会加入某种积分和补贴积分机制,让消费者在征税和补贴中摇摆,这样可能会像存银行一样,让买车变得复杂但也更灵活。
回头想想:我自己会不能忍受充电的冷场,还是会选个油电混合?还是干脆等一等。毕竟,你靠技术拉近电池寿命,靠供应链压低成本,都是稳扎稳打的事。可真正难得的是,那种在阳光下,握着钥匙,掂着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小期待。
说到这,你会不会突然觉得,一个小事情,比如充电桩标志的一次出错,或者某个车窗的瑕疵,就能影响你对整车的心情?——我觉得,细节或者小节会在某个瞬间决定未来的选择。
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