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出去,国庆节的高速公路那叫一个堵得出奇,车子多、车速慢,真是看了都觉得心累。特别是新能源车主,充电这点事儿就像个永远都解决不完的难题。去年我帮朋友算过个粗心账,百公里的充电成本大约在20块左右(包括充电费+等待时间的油钱折算),虽然比油车贵点,但你说这真是个无敌的烦恼吗?眼睁睁看着充电排队成为新常态,也挺让人郁闷。
这次国庆假期,不少高速服务区上演了大排长龙。我也跑了一圈,翻了翻相关报道和朋友圈。看到湖南、重庆、雅安那些地方,车主们遇到的排队叫号场景,就像是在排队买火车票一样,排队打号,挂在车窗上的号码牌氤氲着焦虑。特别有趣的是,湖南某服务区的人说:排队叫号可以避免插队,引发冲突。你以前都是谁自觉排队,现在变成了官方主导的叫号,能明显缓解现场的尾随、争抢。如果没记错,去年我跟朋友在一个偏远的充电站等了个大概45分钟,那个时候还没有叫号系统,大家就像武林争霸。
叫号这个做法,是平台的一次自扫门前雪的尝试,主要也是应付高峰需求。国家电网的客服说:节假日出行增加,充电的需求也暴涨,插队的事当然多。之前车主们惯了自觉排队,出现插队,总有人觉得我快充完了,帮我插一下。你说这要真得靠自觉,恐怕得大家都要善良才行。这就像在公交车站,有人抢座,还不如发个号码牌,大家都明明白白。
细想,这叫号系统真能解决插队冲突的所有问题吗?暂时看,是能帮大家理出点秩序来,但也不意味着完美。大流量时段,可能会出现叫不过来的情况:车主没有耐心等轮到我,还是会偷偷溜到前面。这点,大家心里都清楚——说白了,人性这块儿没那么容易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基本了解到不同服务区的实际情况。有个细节挺好笑:有的站点,工作人员都惯盯着排队的车牌号,看谁什么时候能轮到。在雅安天全,有个司机跟我讲:我早上7点半就去排队,等了快一个小时,但大家都挺配合的,比较有序。你看,这其实跟大家相互配合的默契有关,还是有人自觉排着队,没人搅局。何况,充电车主里,有不少新新人类,出发前就做好了耐心待机的准备,比起油车司机一天的油钱,充个电还算划算的。
说实话,也有点嫌麻烦的心情——插队、争抢这事儿,真是一点都不稀奇。去年某次高速堵车时,一个修理工笑着跟我说:充电排队,跟排队买奶粉似的,谁都图个省事。他还开玩笑:我都猜,等个充电宝,可能比上班还费劲。没细想过,这种场景,有没有可能变得更合理一些?是不是,可以想象,未来某个阶段,直接引入预约充电系统,不用大排长龙,也不用叫号?就像平台预约挂号一样好。
这想法,不知道谁会觉得天方夜谭。但我敢打赌,技术上都不是难事。只落实起来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流程,管理成本和车主的接受度变成两个问题。
回归现实,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微调,还是挺有参考意义的。重庆最大服务区告诉我:过了高峰,充电都不用排了。这说明,调控的点,还是在需求高峰时段。湖南那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则主打排队叫号多好,其实也算是个临时措施——能控制秩序,让人不那么着急,真心不错。
毕竟,充电本身就比加油贵,但为什么那么多车主还是愿意在排队等待?可能是有车等,心里那点充出去的电有人要,让他们觉得,值。而且,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前几年市场还不成熟,充电基础设施也在快速建设中。站在修理工的角度,他说:车主比以前更有耐心,出门前都做了规划,车充满,心里踏实。
对比别的车线,比如同价位、同类别的车,实操上的差别其实挺明显。比方,某些国产新能源车续航拉到400公里,充电一次大约30-40分钟(估算,少个10分钟都不真实),价格也差不多在20万左右。实际体验里,充电等待时间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节假日高峰。有人说:反正充电是不能太快的,反正慢慢等。但我觉得,能用叫号或预约系统少点排队,实际确实能让出行顺畅不少。
话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未来是不是还会有充电排队‘小程序’提醒?让车主提前知道哪站不排队、哪站等很快。这样一来,心里也没那么焦。只是,这都还没确定,只是个猜测。
这次的排队叫号措施,虽然只是治标,但起码给出了一种方向——可以更合理地管理资源,也会让冲突少点。但问题,是未来是不是能从根本上改善充电焦虑?推动快充技术,或者建得多一些分散的充电站,减轻高峰压力。
话说回来,车主其实挺聪明的。假日开车出门,出发前规划好充电路线——不就像打个地图、订个闹钟一样考虑周全?但偏偏现实是——很多时候,路上突发状况太多,充电排队倒成了最急事。
你怎么看?是不是觉得,充电排队这事儿,迟早会通过技术解决?还是,大家还能忍几天,等新能源车普及到每个家庭的那天?
---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