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警车喷着警徽却"裸奔"上路,官方的"临时"回应,能不能盖过法律的"必须"?
2025年10月30日,陕西咸阳三原县,一辆喷着"公安"警徽的制式警车停在路上。警灯闪烁,威风凛凛,偏偏前后车牌的位置,空空如也。
01
这事儿发生在10月30号。
地点,陕西咸阳市三原县的陂西镇。
一辆警车,制式的,涂装、警徽、警灯,一样不差,停在交通事故现场。
看上去,是在执行公务,处理事故。
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画面。
02
但问题是,这辆车,前后都没有悬挂号牌。
车牌位置空空荡荡,别说正式号牌,连个临时号牌的纸片都没见着。
这画面被路过的市民拍了下来,发到了网上。
这一下,评论区可就热闹了。
"交警自己开无牌车上路?"
"这...合规吗?"
"他查别人无牌,谁来查他无牌?"
这种疑问,铺天盖地。
03
说实话,老百姓有这反应,一点也不奇怪。
毕竟,在所有人的认知里,"机动车上路必须挂牌",这是铁律。
是写在驾考科目一卷子上的标准答案。
更是写在《道路交通安全法》里的白纸黑字。
04
事情在网上传了几天,热度不减。
11月4日,官方回应来了。
三原县公安局对新黄河记者说,这车,确实是他们的。
那为啥没挂牌?
官方给了三个关键词:"新配发警车"、"出警车辆紧张"、"当天临时调用"。
翻译过来就是:车是刚到的新车,手续还没办完。但家里车不够用,偏偏又出了事故要处理,只好"临时"把这辆新车开出去了。
最后,官方补充,这辆车目前已经"封存",等牌照办好了再用。
05
这个回应,非常迅速,态度也算明确。
"封存"的动作,也算是给公众一个交代。
但是,这个回应里的"理由",真的能站得住脚吗?
"新车"、"车紧"、"临时",这三个词,能给"无牌上路"这个行为提供合法的"豁免权"吗?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06
咱们先不说情理,先说法律。
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一条,写得明明白白:
"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应当悬挂机动车号牌。"
看清楚,是"应当"。
在法律条文里,"应当"就是"必须",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07
这条规定,针对的是"机动车"。
它可没说,私家车"应当",出租车"应当",到了警车这里,就可以"酌情"。
法律的严肃性,恰恰体现在它的一视同仁。
无论是谁的车,只要你想开到马路上去,挂牌,是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前提。
0S
有人可能会说,警车不一样,人家在"执行紧急任务"。
没错,法律确实也考虑到了警车的特殊性。
还是那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
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可以"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
09
这"特权",给的够不够大?够大。
闯红灯、走逆行、超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都可以。
为啥?
因为"紧急任务"四个字,分量足够重,可能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
10
但是,你仔细看这条"特权"清单。
里面,包不包括"可以不悬挂号牌"?
一个字都没提。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挂牌",是享受一切"特权"的前提。
11
逻辑是这样的:
第一步,你得先是一辆"合法"的机动车。怎么证明你合法?你有牌照,有"身份证"。
第二步,在这辆"合法"的警车去执行"紧急任务"时,你可以"激活"第五十三条的特权。
你不能跳过第一步,直接跑到第二步。
12
一辆没有牌照的车,从法律意义上讲,它在马路上的"身份"都是不合法的。
你一个"身份不合法"的载体,怎么去执行"神圣"的紧急任务?
这就好比一个医生,说"情况紧急要救人",但他连医师执照都没有。
你敢让他动手术吗?
道理,是一样的。
13
这次事件中,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的赵律师也说了。
"无论是新车还是旧车,只要未办理号牌就上路,就属于违法行为。"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
法律不认"新旧",只认"有牌没牌"。
14
按照现行规定,驾驶无牌机动车上路,什么后果?
200元罚款,记12分。
这12分,对任何一个开车的司机来说,都意味着驾照要"回炉重造"。
这是一个非常严厉的处罚。
15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个"200元,12分"的规定,对这辆警车,适用吗?
如果适用,谁来领罚?是开车的警员,还是批准"临时调用"的负责人?
如果不适用...
那法律的公平性,又体现在哪里?
16
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品一品官方回应里的那三个词。
第一个,"新配发警车"。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一个理由。
"新车"和"无牌上路"之间,能划等号吗?
咱们所有老百姓去买新车,4S店的销售第一句话就是:"哥/姐,临牌办好了,您上路注意安全。"
1C
"临时号牌"这个制度,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解决"新车刚买,正式牌照没下来,但又需要上路"这个尴尬期的。
这是一个合法、合规的过渡方案。
难道,公安机关给自己单位的新车,办一个"临时号牌",比咱们老百姓还难吗?
这在程序上,说不通。
18
退一步讲,就算临牌流程也需要时间。
那这辆车在"裸奔"的状态下,就不应该离开它停放的院子。
"新车",恰恰是最应该"守规矩"的,因为它还没有拿到上路的"许可证"。
19
第二个,"出警车辆紧张"。
这三个字,反而是整个回应里,最值得玩味的。
它可能...是大实话。
基层的警务工作,千头万绪。
"警力紧张"、"装备紧张",这是很多地方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20
一个镇,一个县,可能就那么几辆能跑的警车。
这边事故没处理完,那边又来了新的警情。
车,不够用。
这时候,院子里停着一辆刚到、崭新的警车。
虽然它"手续不全"。
但现场的指挥官,可能想的是:"救人如救火","先把事故处理了再说"。
21
这种"先干活,后补票"的思维,在很多"讲求效率"的领域,都存在。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能让规矩憋死人,先把眼前的事儿办了。"
22
这种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变通",是"灵活"。
但在"执法"这个领域,这种"灵活",是极其危险的。
为什么?
因为"执法"的全部力量,都来源于"规矩"本身。
你把"规矩"扔了,你的"力量"也就失去了合法性。
23
第三个,"当天临时调用"。
这个词,点明了行为的性质。
它不是一个常态,是一个"临时"的决定。
但这个"临时"的决定,恰恰暴露了"管理"上的"缝隙"。
24
一个成熟的管理体系,应该能预见"新车未上牌"和"车辆紧张"同时发生的可能性。
并且,应该有预案。
比如,一个更快的临牌申领通道。
比如,一个备案机制。实在不行,出一个内部调令,红头文件,白纸黑字写明:"兹因XX紧急事务,调用车架号为XXXX的新车,上路范围仅限XX,任务完毕立刻归队。"
2C
有了这个"内部身份",虽然对外依旧"不合规",但至少在内部"可追溯"。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三无"上路。
全靠事后一句"临时调用"来解释。
这...说服力太弱。
26
这起事件,往小了说,是一次"程序瑕疵"。
往大了说,它触及了"执法公信力"的根本。
老百姓为什么会对这个视频反应这么大?
是因为大家都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我没挂牌上路,被这辆警车拦下来了,我该怎么办?"
27
这是一个非常荒诞,但又非常现实的场景。
一个"违法"的执法者,在纠正另一个"违法"的公民。
这个执法的"正当性",在哪里?
被执法者,会心服口服吗?
28
公众如何相信一辆"没有身份"的警车能依法执法?
这个"身份",就是号牌。
号牌,不只是一块铁皮,它是一个"承诺",一个"契约"。
它承诺这辆车在国家的监管之下。
它承诺这辆车的所有行为,都是"可追溯"的。
29
"无牌",就意味着"脱离监管",意味着"不可追溯"。
这才是最让人担忧的地方。
我们设想一下:
如果这辆无牌警车,在"临时调用"去处理事故的路上,因为它"赶时间"(它有第五十三条的特权),超速了,被监控拍到了。
监控系统,怎么认定?
30
如果它在路上,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撞了人或者车。
没有牌照,保险怎么走?责任怎么认定?
如果有人假冒这辆车,去做了别的不法行为,又该如何甄别?
这些,都是"无牌"带来的巨大风险。
31
执法权力,不能建立在"程序瑕疵"之上。
"程序合法",是执法正当的唯一前提。
你不能说,我的"心"是好的(为了处理事故),所以我的"行为"(无牌上路)就可以被原谅。
法律,只看"行为"。
32
报道中还提到一个细节,"过去几年,全国多地都曾出现警车未挂牌上路被市民拍摄曝光的情况"。
这说明什么?
说明陕西咸阳这事儿,不是"孤例"。
它是一个"通病"的又一次发作。
33
这个"通病",就是制度执行上出现了"空档"。
"新车未及时登记"、"内部流程滞后"。
这些词,听着都像是"技术问题"。
但背后,是一种"思想问题"。
34
是一种,对"程序"的不够重视。
是一种,"反正我是公家车,谁敢查我"的惯性思维。
是一种,"先把事办了,出了问题再想办法"的侥幸心理。
35
在"全民监督"的时代,这种侥幸心理,是行不通的。
人人手里都有摄像头。
你车身上的警徽,在阳光下有多耀眼,你缺失的号牌,在镜头下就有多刺眼。
这种反差,是公众情感上最难接受的。
36
"执法者必先守法,律人者必先律己。"
这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它应该是执法队伍的"第一准则"。
3C
你手里握着法律的"标尺",那你自己,首先要站得笔直。
你不能一边用尺子量别人,一边把自己的尺子藏起来。
38
再回到"车辆紧张"这个"苦衷"上。
基层的难处,大家不是不能理解。
警力不足,装备跟不上,任务又重。
这都是现实。
39
但越是"困难",越是要"守规矩"。
因为"规矩",是保护你自己的。
如果你因为"车紧",就敢"无牌上路"。
那下一次,是不是因为"人紧",就可以"违规出警"?
再下一次,是不是因为"案情紧急",就可以"刑讯逼供"?
40
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就关不上了。
"临时"和"特殊",会变成"常规"和"惯例"。
到那个时候,再想把"规矩"捡回来,可就难了。
41
"封存"这辆车,是必须的。
这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对公众质疑的正面回应。
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不只是"封存"一辆车。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封存"那种"特权思想"和"侥...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