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看热闹,自主品牌包馆,技术升级成焦点

成都车展,你真的看懂了吗?

很难想象,一年一度的成都国际车展,居然成了全国车迷和整个汽车圈最期待的嘉年华现场。

单看热闹,场面够大,22万平方米的敞亮空间,从室内蹦跶到室外,密密麻麻塞进120多个品牌,1600多辆新车扎堆来凑热闹,光新车首发就有70款、发布会安排得跟春运抢票似的,一波接一波让人眼花缭乱。

成都车展看热闹,自主品牌包馆,技术升级成焦点-有驾
成都车展看热闹,自主品牌包馆,技术升级成焦点-有驾

可是,热闹归热闹,这届成都车展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冷门密码?

是传统大牌们卷土重来还是国产势力全面翻身?

是技术内卷到极致了,还是消费口味大变,原来那一锅老火靓汤,瞬间加料成了国际大杂烩?

别急,我们慢慢扒一扒。

你要问最大变化是什么,其实就一个字:豪!

没错,就是那种“大手一挥,包馆”的豪。

谁说自主品牌只会赚吆喝,一看这届成都车展,谁还敢说话?比亚迪,直接包了9号馆,阵容堪比春晚,王朝、海洋、方程豹、腾势、仰望一字排开,全系亮相。

还有奇瑞,出手也是阔绰得很,旗下奇瑞、星途、纵横、Icar、捷途等五大门派直接盘踞5号馆,气势不输前年的双十一。

再瞅一眼长安,豪装霸占10号馆,带着长安自己和启源、阿维塔、深蓝齐刷刷登场,好家伙,谁还敢小瞧人家。

长城当然也不甘寂寞,哈弗、魏牌、坦克、欧拉、长城皮卡……整了一条龙服务,几乎把半个展馆都给占了。

至于鸿蒙智行,摆足“五界”阵仗,一口气推出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大品牌,看得人真有点分不清东南西北。

以前总说,自主品牌低价冲量,打性价比,现在这一波操作,那叫一个气派,跟以前抱大腿“混个脸熟”完全不是一个套路。

数据不会骗人,7月份光中国品牌乘用车就卖了160多万辆,同比增长二成一,1-7月累计销量也突破了千万辆,比去年还多两成多。

说白了,自主品牌这波不光是量起来了,以前人家还吐槽啥“堆配置换销量”,现在人家拼的是科技,靠技术,说得直白点,就是打破了大家对国产车“便宜又大碗”的廉价刻板印象,开始玩起了高价值牌。

有的人会问,车不就是个代步工具吗?

技术升级都体现在哪?

成都车展亮点太多,说实在的,技术这块,才算真正亮到家了。

比如上汽MG,搞什么“半固态电池”,还不是嘴上说说,人家是真敢拿出来实车比划。

新一代MG4安芯版,单次续航530公里,底层电池技术直接上了新台阶,电池全套三向、十针穿刺实验,都没冒烟,这安全性,不吹不黑,是真拿实验说话。

关键是这些技术,不是PPT造车,也不是实验室玩票,早在2021年就上了车做测试,今年年底还真就能交付消费者。

啥玩意儿“固态电解质热复合”“三向穿刺”“生产线全流程”听着玄乎,实际说白了就是,从材料、原理到实际车辆都能写出来一套流水账,最后把技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新车,这种转化率,别人是真的羡慕了。

成都车展看热闹,自主品牌包馆,技术升级成焦点-有驾

智己汽车那边,新一代LS6不玩单一路线,人家搞“双枪”,纯电+增程,都能来一手。

这一招其实很聪明,没把自己局限在某个技术死胡同里,随市场变化灵活转身。

谁说科技就是噱头?

这背后其实是消费升级最真实的影子。

中国有钱人多了,但大家花钱也更精明,技术不先进、体验不特别,谁还买账?

大家越来越挑,厂家再不使点“黑科技”,别说销量了,门口都没人驻足。

切过来聊聊那些曾经舞台中央的合资阵营。

以前合资车企在中国混日子很容易,卖老款车型,换个壳子打折就完事儿。

现在,谁还敢这样混?

电动化、智能化大潮卷过来,合资品牌嘴里还嚷嚷着“全球一盘棋”,实际心里早就敲起本土算盘。

像别克推出“至境”系列,福特也给带来烈马新能源,丰田那边不光一汽、广汽双双出招,各路混动、电动新车纷纷登场;

再比如沃尔沃这波操作,XC70直接把瑞典百年安全基因和中国新能源、智能驾驶优势合成一体,说是全球战略车型,但说句大实话,不顺应中国市场需求,啥“全球”都是空中楼阁。

合资品牌这会儿是在加速度本土化。

不再只把中国市场当个大买家,而是当作战略腹地、研发策源地;

一切新品、技术、打法都得基于这里深度定制。

你说这变革大不大?

成都车展看热闹,自主品牌包馆,技术升级成焦点-有驾

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汽车产业给了世界汽车业一个“中国范本”。

中国市场大、卷、涨得快,没点本事、得不到市场反馈,立马被淘汰。

所有巨头、所有新势力——无论背景“外”还是“内”,都得重新学习怎么跟中国用户对话、怎么插上智能化翅膀、怎么“量身打造”一辆让消费者满意、掏钱又开心的好车。

其实翻看今年成都车展,热闹里头是刀光剑影,是一场明面上拼场地、拼讲解、拼流量的热闹,台下则是技术路线、产业格局、生态闭环的暗流涌动。

成都车展看热闹,自主品牌包馆,技术升级成焦点-有驾

互联网人早就总结过一句话:“风口来的时候,连猪都能飞起来——但风停了,可没几头能对着落地。”

车展舞台上,风口就在变:新能源到底是纯电还是混动还是氢能,智能化是要“全自动”还是“辅助驾驶”,最终拼的不是谁喊得响、谁流量大,而是谁能落地,谁能满足用户日益挑剔的需求。

后来居上的自主企业,是用真金白银和研发团队拿技术自信说话、出海做全球对手,也是消费升级后大家口味变化的侧面反映。

合资与外资品牌,还想靠老一套吃老本,不来点与时俱进的“原创动作”,很快就会被“踢出群聊”;

从产业维度说,这其实已不是单场车展那么简单,而是整个行业角力场,谁能跑得更快、学得更灵活、用得更地道,谁才有下一轮人生赢家的资格。

你可能会说,车展年年有,这一届到底特别在哪里?

答案看上去玄乎,其实特简单:当自主的“包馆”成了家常便饭,技术的“真材实料”不再玩虚的,合资品牌的“本土化加速”变成底线要求,中国汽车市场就已经蹚出了一条独特又不容小觑的新路数。

观众流连忘返、媒体直播带货、工程师“路演”解说……整个车展俨然一场全产业链的“奥林匹克”,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是产业升维的大秀场。

你信不信,今年车展过后,不光是厂商压力山大,消费者挑花了眼,或许正是中国汽车制造升级进击的全新加速线——

下一个爆款、新一轮技术革命,下一个全球汽车市场的话事人,很有可能就藏在今年成都车展浮现的这些细节里。

说到这,问题又来了:

你今年想换车、升级,你会选择自主、合资还是新势力做的技术流?

评论区聊一聊,你的“菜”是哪款。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