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抛出个不大不小的疑问——全球第四大的汽车集团Stellantis,三年前还在海外车展上敲着小鼓嘲笑咱中国车企,说什么“电动车没啥好建厂的”,结果没过多久自己成了巨亏代表,最近还在愁眉苦脸地想跟中国企业合作——这转身速度,着实让不少旁观者头皮发麻,好奇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难道是时代变了,还是管理出了岔子?
Stellantis,名字听着像是哪个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公司,实际上就是意大利、美国、法国三家汽车大腕合在一块的团队,荷兰那边落了户,总部一坐五年没动过。咱记得21年刚成立时,他们牛气哄哄地甩出640万辆销量,不管是菲亚特、Jeep还是标致,都是市场里有头有脸的牌子,利润一举破了180亿欧元。那会儿比亚迪前脚刚迈进新能源行列,人家Stellantis还自信地多卖了一百多万辆车,全球老四的位置坐得稳稳当当。要论行业地位和体量,妥妥的巨头级玩家。
但这世界发展真是悬疑大片,刚一高歌猛进,就遇上了电动车这股浪潮。不到三年,Stellantis形势就急转直下。2025年上半年官方数字一出,直接亏了23亿欧元,折算下来将近193亿人民币,能抵得上不少创业公司一辈子的市值。北美市场本来是他们引以为豪的粮仓,结果美国政府发了个电动车补贴政策,把传统汽油车逼得节节败退,Stellantis的利润也跟着玩消失。补贴这种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对消费者甜得发腻,对老牌车企又酸得牙疼。
眼看着美国这边市场萎了,欧洲那边也成了萧条小镇,销量直接下滑6%。内部消息更让人直呼“内忧外患”:CEO提前跳船,全球14家工厂突然拉闸关门,手起刀落裁掉了1.2万人。说是精简结构,其实更像是抱头保命。你别说,这变化快得跟炒股似的,前一天还红盘,后一天就全线暴跌。
咱还得提个轶事,Stellantis对中国市场的态度也是谜一样的尴尬。三年前巴黎车展上,CEO坦言“不用在中国建厂”,没多久倒开了窍,花116亿人民币直接入股了零跑汽车。专门还成立了个合资公司,战略卡得紧,说要做海外销售,跟中国企业“补课”,味道就不一样了。这态度转变,不亚于社交软件上对你刚屏蔽,转手又发好友申请,真让人追踪不定。
最直接的苦果得由用户买单。Jeep在中国的国产版就是活生生的教材。母公司对中国市场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儿,合资方广汽菲克扛不住,最后只好选择破产退场。你想想,市面上八十万中国车主,今儿个修个车都得犯愁:要找零配件还是等官方售后,一下子变成了“老车主难题”,这体验,简直把品牌实力都打碎了。玛莎拉蒂的表现更是“不忍直视”,去年9月进口量冷到冰点,只有38辆进到中国,基本快变成“冷门玩具”了。对比一下身边的比亚迪,2024年直接豪爽地卖了554万辆车,不管是销量还是利润,都是Stellantis难以赶上的节奏。两家体量虽说一样,但一到售价、利润就成了高低格局,真正的产业升级眼见为实。
其实Stellantis并不是不想翻盘。这两年他们转型新能源的计划,台面上摆得明明白白,说是未来五年出75款电动车,到2030年要卖500万辆。但有个事实你不能忽略——目前电动车的占比连3%都没到。那补贴新能源的路还长得很呐,还得专门和零跑去做技术和市场上的“补课”。要我说,这就像高三复读班,别人都进985了,你还在练习册里打圈圈。
说句实在话,如今中国已然成了全球最大汽车市集,还专门攒出了新能源这条赛道,全球六成的新能源车销量都在这里诞生了。Stellantis要想靠“老本行”赢回来,不透过中国市场基本没戏。你可以继续割据欧美老阵地,但真想翻身,还得老老实实地跟中国企业合作,卷到全球化的大流水里。
他们最近表态,说“会继续给老车主提供售后服务”,但具体能撑多久,没人敢打包票。你说今后要不再增资,服务要是掉链子,老用户肯定不干。股价嘛,也不好看,跌得荷兰总部又在开会研究怎么自救,气氛大差不差就是“先保命,再谋发展”,走一步算一步,不然真是被市场KO了。
其实一路看下来,这事儿挺有启发。不管你企业logo多大、历史多厚,只要在全球市场这场斗地主里,谁卡错了出牌的时机、谁不紧跟风口,很容易一下子掉队挨打。尤其是新能源这场革命,老玩家的“傲慢与偏见”迟早都得还给市场一份答卷。
那为什么Stellantis会在短短几年间从高光到谷底?咱捋一捋,背后有不少线索。最突出的无非是高高在上的白区思维。三年前他们在巴黎车展上的口气,说中国不用建厂——这话里带着几分“我们是欧洲贵族,汽车制造是我们的传统阵地,中国嘛,还得再努力”的调调。尤其是还建议欧洲给中国车加税,加得越多,壁垒越高,以为自己能多吃点红利。但世界不是他们预测的那样发展,中国车企一个劲儿往新能源里深耕细作,电池技术搞得风生水起,智能座舱一茬一茬地迭代升级,Stellantis的“老本行”一下子就被时代“刷掉线”了。
电动车市场的变革,是危也是机。Stellantis怕错过潮流,赶紧花116亿人民币跑去入股零跑,背后其实也是种焦虑。技术上电驱动、三电系统、扁平化车身,都有点摸不着门道。再加上成本控制、品牌溢价,下游销售都开始不买账了。北美市场的补贴政策,让他们传统的美系车销售变成了“赔本赚吆喝”,欧洲本土也夹在环保法规和产业升级间受尽夹板气。连工厂都撑不住,关门的速度比新能源放款还快,员工裁员多了,内部士气自然低落。CEO提前跑路,团队没了主心骨,只能打游击、找外援。
中国车企这边却越走越稳,尤其比亚迪这种“从电池到整车”的全产业自循环模式,逐步带动了同行,一路向外扩展到南美、东南亚乃至欧洲。Stellantis那套“合并求增效”的老路,遇到电动车变革就掉头走不通了。你可以说中国车企是靠体量和价格优势,但技术层面、服务体系早就不是高仿了,逐渐摸出自家的门道。这一压一抬之间,全球市场的地势已经分野。
最让人心疼的其实是用户。Jeep国产车主,谁想到原本引以为傲的品牌,一朝广汽菲克破产,维修成了难题。售后服务倒是喊得响,但合作期限是个问号。玛莎拉蒂这种“豪车”也不得不面对大象舞步,销量变成三位数,羊群里只剩几只孤羊气息。试问谁还认只看情怀过生活?科技加体验,才是现在消费者买单的正道。
新能源转型路上,每家老牌巨头都拧成一股绳拼命往前赶。Stellantis计划出75款电动车,打算2030年卖500万辆。现实呢?电动车只占了3%,远低于预期。在中国市场又不敢全身心投入,只能踩着合资的短板,跟零跑“补课”。竞争环境扑面而来,容不得傲慢,也容不得犹豫。要让老车主信赖、让新用户满意,还得把口号变成行动。
回头看Stellantis这一路的跌宕,真不是一天两天积累的。合并初期攻势猛,管理方式偏欧美官僚,内外部沟通不畅。高管跑路、工厂关停、裁员潮涌,看起来像是在做精简,其实更像在被动挤水分。北美政策变了,他们自己变慢了。从汽车行业的“王者荣耀”,一下子跌入了“青铜乱斗”,靠信念也救不了返场。
中国市场已经不是10年前的‘买低端赚高端’套路了,电池、芯片乃至自动驾驶几乎重新定义了产业标准。Stellantis起步慢了,以为避开中国能自保,最后还是得回头补课。大公司也不是高枕无忧,谁敢不重视新市场,谁就容易被时代淘汰。资产规模再大,坐着等风来,还不如跟着风口上路。远的不敢说,就今年中国新能源车出货量,全球六成都拿下了,别人想撵你都够呛。
现在这局怎么下?Stellantis表态会尽力照顾旧车主,售后不断,但期限谁说得清?老牌企业傲娇惯了,现在只能靠补合作寻突破。荷兰总部日日研究方案,战略定位难上加难,市场变化也不给反应慢的企业一丝喘息。你问下身边的汽车达人,大公司倒真的没神话,变革慢了,市场不给机会。
说到这里,这事儿也算给各行各业打个样。谁不紧跟市场脉搏,谁就容易在下一次产业革命里成为“被淘汰对象”。不管多大的logo、多厚的历史,错过变革节点,终将成为教训。别看Stellantis三年前还敢在巴黎高谈阔论,现在还不是求着中国企业搭个伙。谁能预料,今天的赢家,明天会不会掉队呢?
那么你怎么看Stellantis的落败和转型?中国车企的逆袭,对海外巨头策略有什么启示?欢迎发表你的观点,我们一起来聊聊汽车圈的那些“翻车故事”!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