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表现稳定,日产加快追赶,本田出现下滑

深夜,某家本田4S店外的霓虹灯还在坚守岗位,门口停着几辆孤独的CR-V,车身反光膜上沾着初冬的雾气。

销售员坐在玻璃窗后刷手机,偶尔抬头望向门外,像是在等待什么不太会来的客人。

整个画面有点像“被遗忘的角落”,安静得让人怀疑,是不是现实已经悄悄换了剧本,主角还没来得及变装就被调到了配角席位。

如果你是这家店的店长,你会怎么安慰团队?

丰田表现稳定,日产加快追赶,本田出现下滑-有驾

是讲一段“日系三强曾经多么风光”的故事,还是给大家画个“新能源转型”的饼?

坦率说,现在连画饼都要小心,怕一不留神画成了“饼干”,再被风一吹就散了。

本田中国销量下滑这件事,已经不是新闻。

10月销量59886辆,同比下滑20.62%,1-10月累计下滑20.48%——这些数字摆在桌面上,像一组没法重写的案卷。

和它同班的丰田、日产,结果也不算多好,但至少丰田还是班长,日产有点像学霸逆袭了几天,本田则明显像被老师单独叫去谈话的学生,成绩直接腰斩,眼看着全年销量破70万都悬。

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系统性塌陷。

要解释背后的逻辑,不能靠情绪,要靠推理。

先看证据链:CR-V和雅阁这两位曾经的当家明星,现在月均销量都只有一万左右。

在SUV榜单里,CR-V已经挤不进前十。

丰田表现稳定,日产加快追赶,本田出现下滑-有驾

雅阁虽说经典,但在新能源车展台上,已经快成了“老照片”,热度只剩下朋友圈里的怀旧。

日系车的传统优势——省油、可靠、保值,在燃油时代确实能打。

但新能源时代来了,理想、问界、零跑这些“新牌桌玩家”直接把老规矩推翻重来。

油耗?

不重要了。

智能化才是流量密码。

本田面对这场转型,反应有点像考试时遇到蒙圈题的考生,脸上的表情是:“我知道要答题,但我不知道怎么答。”

丰田的操作,至少值得打个“良”字。

e-TNGA架构推出的纯电车型铂智3X,10月销量破万。

丰田表现稳定,日产加快追赶,本田出现下滑-有驾

日产也不甘落后,N7定价11.99万,走的是“性价比+情怀”路线。

作为旁观者,你能看到他们在做“加法”:保留燃油车优势,同时加快新能源布局。

本田呢?

只能说做了“减法”,而且不太高明。

新推的纯电车,市场反馈是:“定价高,卖不动。”东风本田S7就是典型,首发定价25万,遭遇吐槽后降价,结果依然没人买,10月销量只有446辆。

这个成绩就像足球队的吊车尾,主帅心里明白,球员还在互相鼓励,但比分表已经很扎眼。

如果说日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都遭遇了“阵痛”,那么本田属于疼得最久的那个。

不是没有试图自救,但每次出手都像隔靴搔痒,缺少破局的魄力。

高层的决策逻辑似乎还停在“燃油车黄金时代”,没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需求早就变天了。

丰田表现稳定,日产加快追赶,本田出现下滑-有驾

消费者要的不是“安全感”,而是“智能化”和“颜值”,以及能在朋友圈晒出新鲜感的那种“范儿”。

这事如果换成一场推理剧,线索其实早就明摆着。

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去年突破50%,国产品牌的营销和产品力都杀疯了。

比亚迪、理想、小鹏这些新玩家,用“高颜值、智能化、动力强、省油、价格低”的组合拳直接把传统优势打成了“过去式”。

本田还在调试自己的传动系统,人家已经在比谁的中控屏更像iPad Pro了。

有时候我怀疑,行业里的自信和傲慢,像是写在说明书里的“售后承诺”,看着有底气,遇到市场变革时却一秒变成了“空头支票”。

本田的困境一部分源自自己,另一部分则是时代的无情。

你想象一下,一家车企在中国市场拼了几十年,突然发现,消费者变得像是“换乘地铁”:上一站是燃油车,下一站已经是新能源,连中间换乘的站台都没给你多长时间。

我并不打算用“落魄”或者“悲剧”来形容本田现在的状态,因为商业世界本来就没有谁能一直做主角。

丰田表现稳定,日产加快追赶,本田出现下滑-有驾

正如刑侦案里的老警察,见惯了案发现场的起起落落,知道每个崩盘前都有预兆。

只是这次本田的“预兆”来得很直接,销量曲线就是最嘲讽的证据。

说到底,本田的核心问题不是产品力差,而是战略反应慢、缺乏市场洞察力,对中国消费者的变化认知不够。

高管团队也许还在复盘过去的成功案例,却没意识到,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卷疯了”的时代,谁能最快满足用户对科技感、智能化的需求,谁才有资格上牌桌。

当然,这背后还有更深的现实无奈。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本田的决策链条本就比国产品牌慢半拍。

你能想象会议室里一群西装革履的高管在讨论“电动车未来”,却对直播卖车和OTA升级一脸懵。

更别说每次产品定价都像在赌“消费者到底有多爱本田”,结果赌输了,只能自认倒霉。

不得不说,做汽车行业分析就像做刑侦,案情无非三种:自毁式、他杀式、和“自己打自己的脸”式。

丰田表现稳定,日产加快追赶,本田出现下滑-有驾

本田现在属于第三种,自己用过去的经验给现在的自己挖了个坑,一不留神就踩了进去。

偶尔还会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新买的新能源车,顺便艾特本田:“老朋友,你还好吗?”这种互动,既暖心又有点像“拉仇恨”。

车企的跌落从来不是无缘无故,销量没了,主要是核心产品失守,战略滞后,还有对市场的傲慢。

中国汽车行业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流”战争,而是“体验+智能+成本”多维度肉搏。

你可以说本田还没彻底输,但趋势已经很明显:再不转型,销量曲线会变成“下坡雪道”,连刹车都来不及踩。

说到这,不禁想问:如果你是本田决策层,现在会怎么做?

是继续坚持“用产品说话”,还是要彻底“用市场说话”?

在新能源汽车带来的行业洗牌里,谁能跳出老套路,谁就可能再次成为主角。

或者说,本田会不会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其实不是掉队,而是被时代“调班”,等新剧本时还能不能上场?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也许唯一确定的是,中国车市的舞台已经变了,不管是谁,都得学会“快步跟进”,否则就只能站在门口,看着别人的灯火通明,回味自己的高光时刻。

谁都不想只做主角的回忆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