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奇瑞产品责任纠纷:一场消费者维权引发的合作模式大考

北京车主李先生驾驶新购的智界S7行驶至2300公里时,在高速路上遭遇车辆突发抖动。

动力系统随即发出限制警告,十分钟内全车断电,转向助力消失,双闪灯无法开启。

华为与奇瑞产品责任纠纷:一场消费者维权引发的合作模式大考-有驾

售后检测指出电控系统存在故障,但退车请求遭拒,李先生只能频繁使用后备厢应急按钮短暂供电。

这起个案背后,是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面临的产品责任诉讼。

原告张某以产品缺陷导致损失为由,将两家企业告上法庭,案件定于10月14日在仙居县人民法院审理。

纠纷核心直指智能汽车合作中责任界定的模糊地带,尤其是华为主导技术而奇瑞负责生产的模式是否存有漏洞。

华为与奇瑞的合作始于2023年,双方推出智界品牌,定位为高端智能电动车。

华为承担“脑子”和“面子”角色,包括产品定义、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系统开发。

奇瑞则负责“身子骨”,即整车制造、底盘调校与硬件生产。

这种分工本意是融合科技与制造优势,但投入市场后,部分用户反馈暴露出兼容性与稳定性问题。

智界S7和R7车型的车主列举了多种故障:夏季座椅通风功能异常发烫,冬季自动驾驶间歇性失灵。

车机系统频繁卡顿死机,摄像头起雾影响视线,甚至出现高速行驶中动力中断的险情。

杭州一名车主反映,车辆座椅故障后,华为销售门店与奇瑞售后相互推诿,最终需自费维修。

这些细节显示,从基础配件到核心系统均存在争议点,用户体验与宣传承诺出现明显落差。

冲突的焦点在于责任归属的复杂性。

法律层面,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应由生产者承担主要责任,但华为深度参与技术定义,奇瑞把控制造流程。

售后环节中,双方沟通间隙导致问题拖延,例如李先生车辆断电后,厂家以后台数据“转向未失效”为由拒绝退车,与车主实际遭遇形成对立。

业界戏称“没事是鸿蒙,有事是奇瑞”,恰恰点明了合作模式中权责不清的困境。

消费者的情绪在质量与售后双重压力下持续发酵。

部分车主表示,客服电话难以接通,回应多为标准化套话,未能解决实质问题。

新车短期内大幅降价的消息进一步加剧不满,用户感到品牌承诺与实际行动存在割裂。

此次诉讼不仅是个别用户的维权行为,更折射出市场对新兴技术合作可靠性的普遍担忧。

智能汽车领域的类似纠纷并非孤例。

随着技术整合加速,车企与科技公司需明确合同条款中的责任边界,加强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华为与奇瑞的案例中,双方均强调自身遵守行业规范,但用户实际损失是否源于设计缺陷、生产疏漏或服务短板,仍需司法程序厘清。

这起诉讼如何影响未来技术合作模式?

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技术创新中应置于何种位置?

当企业强强联手时,是否充分预估了跨界融合的风险?

这些问题亟待行业与法律共同回应。

(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客观陈述,事实细节均引自可查资料,不代表任何立场评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