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刚染上车展玻璃幕墙,反射出一排排灯火与杂乱影影。在价格表前挤作一团的你我,目测年纪全在三十上下,神情统一,既不激动也不失落,像是在自助餐厅捡便宜——“速腾优惠3万”“凯美瑞现金直降4万”,挂在头顶的横幅红得扎眼,价格已经杀到比隔壁国产新能源车还低。可奇怪得很,没有喇叭叫卖,没有门庭若市,大家只是低头刷手机,偶尔相互交换个眼色:“你买不买?”像在结伴穷游淡季景区,难得一见的荒凉。
如果把这画面凑近,听取一位销售的自述,大抵又会多一味黑色幽默。“全场最低价,还能再谈!”他喊得多高,声音落地都没人捡。“这么便宜,难道不香吗?都降成这样了,你们还要怎样?”但客人们,端着手机,盯着国产车那边更大的中控屏、更豪华的音响,还有主驾前自动泊车在绕圈炫技。最终,只留下合资品牌的横幅随风摇摆,和销售员桌上的冷水茶杯,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底下早已冰凉。
合资品牌车大面积降价的背后,其实顺着逻辑链爬一下,能看得更清楚。降价并非新鲜招数。前些年,每逢新老换代,合资品牌按惯例会来一波优惠,风头上稳住阵脚。这一年两年,场面不同寻常:新能源车一路横扫,油车阵地也不安生。更扎心的是——就算没有新能源对手,只看近几年国产燃油车的成长,也完全能看到合资车被“反压”的趋势。
说点实在的:降价救不了根子的问题,车企若光指望价格低,拼到最后拼出个“丐版三大件”和一盆塑料中控,用户未必埋单。过去消费者确实有情怀滤镜,“本田大法好”“丰田不坏”,但熬过几年芯片荒、疫情、经济波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社会主义“物美价廉”才是终极信仰。你凯美瑞在全球卖两千万台,可在中国打折打到腰斩,还是显得抠门和执拗。你雅阁还在吹“经典动力”,却不知国产新能源和油混的账面参数你早就输完了。
企业总能感知市场风向变了:这些销售、市场部的朋友也都是“老牛”,眼看新车上市,第一句不再是“动力多强”“舒适多好”,而是“还剩多少优惠?”合资厂商,尤其是日系德系的代表们,不是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只是舍不得真正动刀。理由也简单且无趣——他们信自己的成功学,信过去二十年“严进宽出”,总有中国人会再买一辆“省心耐造”,哪怕这招再不灵了。
遇到这种困境,合资高层每每找借口:“中国市场变化太快,新能源技术太激进,或者国产品牌政府支持云云。”但真要换位思考,谁还没遇到过职场变革?问题只在于,你是不是真的想变,还是只是表面喊两嗓子。“老爷车”系统僵硬已久,供应链、合资结构、国际利益平衡层层绑定,每挪动一步都如同老胳膊老腿早晨下床,光“咔啦咔啦”响,基本站不直。
最魔幻的还不是表面降价,而是背后产业链协同。你让日系、德系把原有那套发动机、变速箱、排气供应链掀翻重来,直接上高算力芯片、摩天动力电池,比如突然引进中国成熟企业?——我还真见过这类讨论会,气氛极其凝重。毕竟背后就是“几万人就业”,本国经济里但凡动一个零部件厂,都怕火烧连营。高层嘴上喊转型,现实里大多“小修小补”,改个仪表盘、蹭个互联APP,甚至连那几台老引擎都还在用。看着别人起飞,自家还在原地刹车,时间久了,也就不再尴尬,纯粹麻木。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绕不过去的命运?合资降价到底有用没用?很遗憾——靠吃老本,救得了短期报表,救不了长线命脉。看家电、看手机,这剧本烂熟。曾经的索尼、飞利浦、诺基亚们,按理说技术更牛、专利更多,却被国产品牌杀了个回马枪,也是因为太久“躺着数钱”,觉得自己不需要跟跑、不屑于卷创新。可现实就是,市场不会为你留面子,也对情怀不免疫,该淘汰的早晚要被安排。
当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打死不肯“站起来”的有之,愿意蹦跶几下的也绝非没有。但一窝老人带着一窝零件,再厉害的CEO也挡不住“内部不合作的氛围”。就像一个多年未爬山的哥们,突然答应和同事团建登高,说是“要运动”其实只是路边溜达溜达,争取拍两张工作群交差的打卡照。
不做绝对判断,也不打情怀牌。市场本就无所谓情义,对合资品牌来说,降价只是打点止痛针。真正惹麻烦的,是人在舒适区呆太久后,“站起来”的肌肉已经僵硬,动起来自损八百伤敌五十。被国产品牌一波反超,表面上看是新能源爆发,实际是“老厂子”本就该进行的革新进阶迟到太久。你可以怪风怪雨,怪政策怪对手,但最终还是要面对“自己能不能痛下决心脱胎换骨”。
市场已经开启下一个淘汰游戏。合资、国产、新能源、油混,谁能在本轮洪流里笑到最后?谁还能记得“降价”只是最后无力的抵抗,而不是自救的能力?买不买合资车,这是消费者的权利;合资品牌究竟还会不会有下一个高光时刻,大概也还值得在某个深夜喝茶的时候,边翻价格表边继续琢磨。
你觉得,舒适区里的“老伙计”,还有没有可能学会跑步?或者,他们其实早就忘记了怎么走路?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