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斑白的两鬓,见证了这个品牌从芜湖城北废弃砖瓦厂小草房到港交所的艰辛历程。
9月25日上午9:30,港交所的锣声为奇瑞汽车鸣响。这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结束了21年的上市长跑,成功登陆港股。
奇瑞此次IPO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开盘价34.2港元,较发行价上涨11.22%,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2025年以来最大车企IPO。
作为最后几家未上市的中国大型车企之一,奇瑞用销量证明了自己:2024年集团营收4800亿元,年销量突破260万辆,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01 销量破局:三组数据解读奇瑞的上市底气
奇瑞能够打破“未上市车企”魔咒,核心在于其过去几年呈现出的强势增长曲线。从2022年到2024年,奇瑞汽车营收从926.18亿元增长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7%。
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实现营收682.23亿元,同比增长24.2%;期内利润为47.26亿元,同比增长超90%。
产品矩阵的厚度是奇瑞实现这一成绩的关键。2025年8月,奇瑞控股集团销量达23.16万辆,位居中国汽车集团销量榜第三位,仅次于比亚迪和吉利。
奇瑞旗下有八款车型月销破万,形成了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国内到海外的全面布局。
海外市场更是奇瑞的“王牌”。2024年,奇瑞海外销量达114.5万辆,相当于全球每卖出5辆中国车,就有1辆来自奇瑞。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海外销售收入占乘用车收入比例稳定在近40%的水平。
02 行业坐标中的奇瑞:新能源的追赶者与出口的领跑者
在中国汽车行业格局中,奇瑞处于一个看似矛盾的位置:它是出口的领跑者,却是新能源的追赶者。
与比亚迪相比,奇瑞在新能源领域仍有明显差距。
2025年8月,比亚迪以37.15万辆的销量断层式领先,而奇瑞控股为23.16万辆。在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超300万辆,而奇瑞新能源全年销量尚未突破60万辆。
但奇瑞的独特优势在于其 全球布局的广度与深度。奇瑞的海外布局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南美和中东及北非地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一。
这种“汽车界传音”式的定位——聚焦新兴市场、渠道为王,使奇瑞在特定市场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
然而,奇瑞的短板同样明显。其全球单车均价不足12万元,不仅低于比亚迪的15万元,更不及特斯拉的1/3。这反映出奇瑞在品牌溢价方面的挑战。
03 多品牌战略:星途、捷途、iCAR、智界的协同与分散
奇瑞通过多品牌策略覆盖不同细分市场,形成了包括星途、捷途、iCAR和智界等品牌在内的矩阵。
2025年7月,奇瑞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成立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下设星途、艾虎(艾瑞泽和瑞虎)、风云、QQ四大事业部。iCAR、智界和捷途则保持独立运营。
这一调整旨在解决此前品牌散乱、定位重叠的问题。各品牌分工明确:
星途事业部主攻20万-5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
风云事业部专攻主流混动市场;
QQ事业部瞄准A0/A00级纯电下沉市场;
捷途聚焦家庭旅行和户外越野;
但多品牌运营也面临资源分散的风险。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奇瑞需要同时支持多个品牌转型,可能导致研发资源分散。
04 新能源转型:645%营收增长背后的基数困境
招股书显示,奇瑞新能源车营收同比增长645%,销量同比增长265%。这一数字看似亮眼,但背后隐藏的是基数相对较低的困境。
2024年,奇瑞新能源车销量为58.36万辆,而比亚迪同期销量超过300万辆。奇瑞新能源车型主要集中于10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且新能源产品在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5%。
在技术层面,奇瑞也面临挑战。其主力车型仍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而比亚迪、小鹏已开始角逐L3级自动驾驶落地。电池领域,奇瑞尚未建立自主电池产能,核心部件依赖外部采购。
更严峻的是盈利问题。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车毛利率分别为-2.6%、-5.7%、0.4%、0.1%、5.7%。尽管在2025年第一季度转正,但仍远低于其燃油车14.4%的毛利率水平。
05 上市后的挑战:平衡燃油车基本盘与新能源投入
成功上市后,奇瑞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平衡燃油车基本盘与新能源投入。
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乘用车收入中燃油车占比仍超六成。2024年燃油车销量202.03万辆,同比增长18.4%,仍贡献主要营收。
燃油车产能利用率仅为75%,关停或改造旧产能需耗费巨额成本。
而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堪称“无底洞”。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超300亿元,奇瑞即便将此次IPO募集的百亿资金全部投向研发,也仅为其1/3。
研发投入不足是奇瑞的明显短板。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研发费用率仅为3.9%、4.1%、3.4%、3.3%,而比亚迪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率高达8.3%。
智能化领域,奇瑞已启动整合,将旗下子公司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合并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从追求全栈自研转向优先保障量产交付。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通过6621个经销商网点覆盖全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高达40%。但看看它的研发费用率仅为**3.3%**,不到比亚迪8.3%的一半,这条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奇瑞新征程的起点。尹同跃为奇瑞定下的目标是“要看到王传福的背影”。
如今,港交所的钟声已响,资本市场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