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SUV新车发布会上,公布了一段与某品牌中卡的碰撞试验录像,但由于存在很多争议点,最终引发了一场“舆情大战”。商车邦将从舆情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对本事件进行复盘和点评。
本事件的当事人主要有三方:A,SUV企业;B,测试机构;C,卡车企业。具体事情经过如下。
1、SUV企业委托测试机构进行一场SUV的极限碰撞试验,测试SUV的碰撞安全性能。
商车邦点评:这是正常的研发行为,在一款车型碰撞安全性能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做各种国家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等测试之外,还做一些非标准试验,以证明碰撞安全性能的冗余性。
2、SUV企业根据中国典型交通事故普通公路场景下的事故形态制定测试大纲,由测试机构的试验团队执行,仅以卡车整备质量作为选择标准,在市场端随机购买了二手卡车作为移动式壁障车。
商车邦点评:为了降低试验成本,在市场上购买二手车,只要整车结构完好、正常行驶、整车质量和试验要求相符即可。这属于行业惯例,没有问题。
3、测试机构在试验前,对二手卡车进行了整备处理,包括外饰伪装、安装自动驾驶装置、配重到8吨。
商车邦点评:由于二手卡车仅仅是作为移动式壁障车,不对卡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所以,为了防止误解,要对卡车做全面的伪装。这一点,测试机构做得不到位,仅仅是改变了油漆颜色,去掉了前面板LOGO,对车门、前格栅、反光镜、保险杠等关键位置没有做特殊处理,尤其是方向盘的LOGO没有拆除。对卡车熟悉的相关人士,例如卡车司机、商用车企业人员等,依然可以通过驾驶室的某些特征,识别出车辆的品牌,这为后续的争端埋下了隐患。建议测试机构以后做这类测试,用泡沫板将驾驶室全部包裹,防止不必要的争端。
4、在7月29日某SUV新车发布会上,将这段碰撞视频剪辑后展示,并且主持人只介绍了两车的自重、两车相对碰撞速度100km/h,没有公布每辆车的碰撞速度,让观众误以为每辆车都是50km/h。由于卡车仅是作为移动式壁障车,因此不能对卡车的任何碰撞表现进行评价,但是主持人却以炫耀的口吻介绍:卡车被撞后,四轮离地、驾驶室翻转等等。这成为本次事件的导火索。
商车邦点评:发布会的主持词存在严重问题,利用该研发性试验,断章取义,隐瞒很多关键信息,对观众产生误导。
5、由于观众通过方向盘上的LOGO、驾驶室某些特征,准确识别出这辆车的品牌,在网络上对该卡车品牌进行负面评价,引发卡车企业的极度不满,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抗议。
商车邦点评:该卡车企业有非常强的舆情敏感性,对侵害自身利益的行为立即发表声明,这一点,值得广大商用车企业学习。如果置之不理,必然会导致舆情肆意发酵,最终造成更大损失。在此之前已经出现过多起此类事件。
6、面对卡车企业的抗议声明,SUV企业某些高管,在没有得到企业正式授权的情况下,在媒体上发布不当言论,将整个事态升级。
商车邦点评:在面对舆情时,应当由企业的新闻发言人来公开回应。企业高管也是员工,不能全权代表企业观点。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旦言论不当,就将引发舆情肆意发酵。
7、8月1-2日,卡车企业面对对方高管的挑衅,向该品牌发动了全面舆论战,旗下的经销商都向该SUV品牌宣战,要求再撞一次。随着事态升级,反而为卡车企业迎来了巨大的流量。
商车邦点评:面对SUV企业高管的言语挑衅,卡车企业发动广大经销商,做强有力的反击是正确方式。
8、8月3日,该SUV企业官方正式回应:“与某品牌卡车安全性碰撞测试,二手卡车仅作为移动式壁障物,无引导性评价,致其意外卷入争议属无心之举。”
商车邦点评:这是典型的舆情降温措施。但是该品牌对给卡车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没有表示道歉,诚意显然不够。
9、8月3日晚,测试机构终于发布了声明函,对本次碰撞试验的初衷、经过、结果、关键数据进行了说明,态度非常诚恳。首先说明:该测试项目仅验证SUV安全性,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这是对本次试验进行了定性;第二,说明卡车仅仅是移动式壁障车,是在市场上随机购买的二手车。之前,网络上某些人说卡车是新车。新车和二手车,在各项性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必须要提前说明,防止误会;最后,把碰撞结果进行了说明,卡车经过高强度碰撞后,驾驶室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形,整体结构完好、车门可以正常打开。但是没有说明驾驶室翻转的原因。
商车邦点评: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真相。从7月29日开始,到8月2日舆情持续升级。作为本次试验的执行者,最有发言权,应该在舆情初始阶段迅速介入,并进行情况说明,避免自身卷入到舆情当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