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里的所有内容,保证都来自靠谱的资料,详细的来源就放在文章的最后啦。
暑假快结束了,带孩子出去玩儿的家庭也都纷纷收拾行李准备返程啦。
返程的时候,堵车的事儿可算是难免的。无论是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还是新疆、西藏这样的偏远地方,都会遇到堵车的麻烦。
讲到堵车的原因,你会发现有“三座大山”压得中国城市交通难以摆脱,那它们到底是哪三座呢?
潮汐车道能否解决问题?
不少人都觉得,只要车子少点,堵车的问题就能搞定,可现实远比这简单多了。
这些年来,很多城市拼命向外扩展,商业圈、写字楼都涌到市中心附近,而居民区却像越建越远似的。
比如深圳,福田、南山这边聚集了不少企业,可不少人只能住在坂田、龙华这些比较远的地方。
每天早晚,成千上万的人都朝同一个方向挤去,路再宽也挡不住这种“单向冲刺”。像这种地段的车流量比没有潮汐的路段高出六成左右,也不是啥新鲜事。
像这种职住分离的状况,可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早几年城市发展时只想着把核心区打理得漂漂亮亮,结果没考虑到人们上下班的距离,慢慢就演变成了现在早晚高峰“一头堵死、一头空”的尴尬场景。
光靠规划还不算完事儿,路上开车和走路的习惯也在推波助澜,让堵车问题变得更严重。像开车的人经常喜欢猛加塞,觉得这样能快点,结果反倒让整个路口的通行效率变得更慢,搞得大家都不舒服。
就是因为行人随意闯红灯,绿灯一亮,车子刚准备走,结果得停下来,原本一分钟能通十辆车的路口,硬是变成了五辆,效率大打折扣。
这些事情看上去就像个人的小动作,可要是大家都这么做的话,道路秩序就会变得乱糟糟的,所以潮汐车道其实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些烦恼。
龟速车难以移除
交通堵塞这个难题一直搞不定,主要原因其实是车速太慢而已。今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就提到过:“交通拥堵的关键问题不是车多,而是车开得太慢。”
车开得慢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许多司机习惯在快车道上缓慢行驶,这就让后面的车辆不得不降低速度,长此以往,就容易引发堵车。
这种堵车的情况,人学名叫“交通涟漪效应”,不仅在行驶的车道上会出现,路上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每天也都能看到类似的情景。
要对付这种慢得让人抓狂的车子,也就只能靠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罚款力度了,别的什么招都没太好的。如果能像香港那样,行人闯红灯就罚2000元相信就没人敢这么龟速慢慢开了。
不少大城市都在加大对慢吞吞的车子处罚力度,成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推出了“龟速车”治理系统,已经有超过300名驾驶员被罚了。
这次处罚力度一公布,立马帮忙缓解了一部分龟速车的问题,但光靠打击龟速车可不算完全解决方案。
公共交通
在不少大城市里,年轻人更喜欢坐地铁或公交车出门,宁可不自己开车,主要原因就是堵车严重,加上车位越来越难找。
要是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要,那私家车就只能硬着头皮上路啦。想要搞定堵车这个难题,得看一座城市的公共交通是不是足够便捷。
这种情况一传开,整个交通圈都可能跟着受波及。这不,近几年火起来的共享出行也是个例子,一开始大家觉得共享单车、电动单车挺方便,可一旦投放太多,问题就跟着来了。
不少地方都遇到共享单车堆积如山的问题,这不仅破坏了城市的整洁,还经常看到它们随意停放,影响市容。
放出共享单车虽然能帮忙缓解一些交通压力,可要是真遇到极端天气或者发生交通事故,拥堵反而会变得更严重。再加上不少人一看到天气变差,条件不佳,就直接想着开车出门,情况变得更复杂。
所以,城市的交通状况跟不上人们日常出行的需要,结果就会让堵车的可能性变得更大。
道路设计问题
除了慢吞吞地开车和公交出行难题难以搞定,城市道路的布局也遇到大麻烦。很多城市在规划时候,没有考虑到将来汽车数量会翻几倍,结果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所以等到车子猛增的时候,原本的道路就变得特别堵了,没办法,只能想办法多增加一些公交车和共享单车,来缓解出行的烦恼。
关于老城区的路网,很多地区只剩下主干道可以走,支路要么根本没有,要么就不通,易堵车整个就全堵死了。北京的一些老旧小区也是这般情况,之前也是这样子。
现在这些地方的支路利用率已经从原来的30%提升到了50%以上了,就算主干道偶尔出了点问题,车辆也能通过支路绕过去,不会一下子全堵住了。
有时候啊,要解决交通拥堵,未必非得修宽点的马路,合理利用现有的小路,反而效果更明显。道路的设计也是挺关键的,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设计路网时一定要考虑到私家车出行的实际需要。
构建长效化交通治理体系
要想彻底摆脱拥堵的烦恼,可不能只盯着眼前的难题,要拿长远的办法出手,打造一个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系统。比如地面道路不够用,就得考虑向地下挖掘,打通地下通道。
把“地铁 + 地下非机动车道 + 地下物流通道”组合成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以后居民骑车可以在地下通行,快递和物流业从地下运行,这样一来,地面上的非机动车减少大概30%,物流车也能减少25%,主干道路上的压力就会轻松不少。
除了在空间布局上做些调整,信息沟通也得重视。很多时候堵在路上,主要是因为不知道前方的状况,瞎蒙着走,白白耽误时间。
导航软件里的用户信息都集中在一起,每个分组都实时更新堵车状况,要是有什么临时封控,还会发短信和弹窗提醒用户。
现在这边的司机基本都能第一时间掌握路况,绕远路的情况少了大约45%,通行效率也明显提升了不少。
其实现在技术这么先进,大家基本都能提前知道路上的状况,只有各部门齐心协力,才是应对堵车最靠谱的办法。
结语
不少人认为中国交通堵塞主要是因为车多,但其实,职住不匹配的布局设计、不规范的开车习惯、跨地区交通连接不畅,再加上共享出行乱象以及公共交通的不足,这些因素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主因。
想要缓解交通堵塞,除了像控制共享出行、调度物流货车、优化路网这些精准措施外,还得推进地下空间开发、信息共享,以及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建立长久的解决方案。堵塞的问题并不单纯是车多,关键在于没有找到正确的治理思路,只要把这些“难题”逐个解决,交通畅通其实没那么难。
参考信息
中国经济网2025-03-31《AI推动城市交通管理 产业链不断升级》
成都公安2025-08-25《阳光下的守护|超过300名“龟速车”驾驶员被处罚,AI红绿灯带来交通改善……成都的堵车问题到底解决得怎么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