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最近发现自己的车有点不对劲。
上周启动时仪表盘闪了三下,昨天打方向总感觉方向盘发涩,今天倒车雷达居然报故障。
4S店一检查,电瓶亏电、轮胎变形、空调发霉,光是这仨毛病就花了他两千多块。
老张纳闷啊:"我这车一年才开八千公里,怎么比天天跑滴滴的兄弟毛病还多?"其实像老张这样的情况在城里很常见,特别是那些"买菜车"车主,车子越开越金贵,根本不是开坏的,全是放坏的。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低里程车主到底该怎么科学养车。
先说最容易被忽视的电瓶问题。去年重庆一位车主出差两个月回来,发现车怎么也打不着火。维修师傅拆开电瓶一看,电解液都干得结块了。现在车上电器越来越多,就算熄火状态,行车记录仪、时钟这些设备还在偷偷耗电。特别是带启停功能的车型,电瓶都是加强型的,但再结实也架不住长期亏电。有汽修厂统计过,30%的送修车辆都是因为长期停放导致电瓶报废。解决办法其实简单,每周找个晴天,绕小区转两圈,让发电机充充电。要是实在懒得出门,花百来块买个智能充电器,设定好电压电流自动维护,比干等着强多了。
机油更换这个事,很多车主都跟老张一样想不通:"才开了八千公里,有必要换油吗?"其实机油变质跟里程关系不大,主要看时间。就像咱们家里炒菜的油,放久了会哈喇,机油放久了也会氧化。北京某4S店做过对比实验,同样全合成机油,停放半年的车拆开发动机,油底壳里的油泥比正常使用的车多出3倍。特别是经常短途通勤的朋友要注意,发动机刚热乎就要熄火,机油里的积碳和水分排不出去。有个杭州车主坚持每8个月换油,结果三年没换过火花塞,发动机拆开跟新的似的。现在不少车主图省事,觉得没到保养灯亮就不用换,结果积碳把喷油嘴堵成筛子,修车花的钱够买三桶机油了。
轮胎养护这事,老张的教训最深刻。他那台SUV后轮定位都偏了,修车师傅说这是长期原地打方向导致的。轮胎就像人的脚,总踩一个点肯定要起茧子。有数据为证:停放三个月以上的车辆,轮胎变形概率高达67%。现在很多车都带胎压监测,但很少有人注意轮胎是否"起皱"。教大家个土办法:每月把车挪个车位,让四个轮胎轮流受力。要是发现轮胎侧面有细密裂纹,赶紧去补胎店做个动平衡,别等到高速上方向盘抖得像筛糠才后悔。
内饰保养最能体现用车习惯。深圳一位女车主发现真皮座椅长毛了,4S店说是长期不通风导致霉菌滋生。其实车内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停放三个月就能超标安全值5倍。特别是南方回南天,座椅缝里的水汽能把真皮泡胀。有个北京车主的妙招值得借鉴:每月把座椅调到最前端,露出坐垫下的透气孔,再打开空调外循环吹半小时。至于那些珍藏的CD碟片,最好别往中控台缝隙里塞,时间长了胶水溶解,清理比拆中控还麻烦。
说到智能系统,现在很多车都有个隐藏功能——OBD自检。上海某汽修连锁店的案例显示,有车主因为没注意故障码,变速箱阀体损坏都没发觉。其实每次洗车时,花十秒钟长按仪表盘上的按钮,就能看到是否有历史故障记录。特别是带自动启停的车,如果经常出现启停失败的情况,八成是蓄电池健康度低于70%了。现在手机APP都能连车查看实时数据,比4S店的检测电脑还方便。
最后说说高速保养的妙用。广州车主老王有个习惯,每月找个周末跑趟珠海,保持发动机转速在3000转以上半小时。他那台开了五年的自吸发动机,积碳比同年限涡轮车少一半。原理很简单:高速气流能把进气门上的积碳冲掉,相当于给发动机洗个澡。不过要注意,别刚跑完长途就洗车,高温下用水冲容易让车漆起泡。要是没有长途计划,找个空旷路段关闭空调,把转速踩到红线区转两分钟,也能起到类似效果。
养车这事儿,说到底是个精细活。就像养孩子不能光看身高体重,还得关注微量元素。现在很多车主陷入两个极端:要么猛开猛造不管不顾,要么供起来当宝贝供着。其实科学养护就像中医调理,得根据车况动态调整。下次再看到保养提示,先别急着去4S店挨宰,掏出手机查查车友论坛,说不定能发现老司机们的独门绝技。各位看官老爷,你们车上有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保养妙招?或者遇到过哪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用车难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点赞最高的送《车主必备故障排查手册》电子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