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国产车真的很好吗?我帮重庆的朋友们买车三年,算是摸过不少了。近两年,国产品牌里,就是比亚迪最火气最旺,用他们车型帮朋友提车、看车的人,还真不少。尤其是秦PLUS、唐DM-i和海狮05 DM-i,几乎每次来重庆,看这些车的车友都不少。
你们知道这座山城有多复杂吗?爬坡、堵车、狭窄街巷多得很。比亚迪应对这些问题,表现咋样?挺让我满意的。先从它最擅长的地方说起——油耗和动力。
咱们在重庆,吃得是一线城市都难得的山坡。DM-i混动系统,真心省油。记得朋友在我车里装了个小电表,市区纯电跑才两毛几一公里,周末出去转个P,来回差不多50块钱。就算用不上私充,亏电状态油耗也就4个多升。这个数字,比起一些燃油车,能省一半油钱。我自己试了几次,感觉电动机响应非常快。爬长坡、急拐弯——都不费劲。开起来特别顺畅,没有那种油门踩到底还要等半秒才有反应的感觉。而且,混动变频时,发动机噪音低,几乎没顿挫。
搞到太细节,可能不够专业,你们懂得。反正,觉得动力响应比想象中快,油耗又实在低,能在山城这样复杂的路况中游刃有余。
我有个朋友开唐DM-i,压力大的日子里,他最喜欢的就是那个挤过拥堵的感觉——电机推着车,几乎不用考虑油耗的问题。更妙的是,他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纯电两三百公里,省油又环保。我想,这可能也是现代年轻人对车的要求吧,既要实用,也要绿色。
除了动力和油耗,空间配置我也得提两句。这两年我帮朋友提车,发现比亚迪在中高配车型,轴距都很长。比如我自己180,坐后排腿还能翘起来,后备箱放个婴儿车、几个行李箱,绰绰有余。配置方面,纵然你买基础款,倒车影像、定速巡航、车道偏离预警啥的,基本都标配。你试试同价位的合资车,很多都要加钱加装配置。
再说说用料和细节。内饰用塑料材质,好像以前国产车的廉价感还在,不够细腻。可我刚才翻了下我帮提车的几位车主的相册,实拍图里,材质摸着还算可以,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可能是我太挑剔了吧,毕竟价格也摆在那。
市区夏天闷热、冬天湿冷,这点比亚迪表现还算可靠。你看空调制冷快,制热也不错。电池方面,三年了没遇到什么大问题。刀片电池安全性在行业里口碑还行,电池温度控制得好,算是在这个价位中不错的。
明显的短板也得提。高速上胎噪比较大,风噪也明显,去了一个长坡,几次用力超车,胎噪简直盖住了引擎声。听着音乐还行,没办法,车门隔音不咋地(这个很难突破)。
底盘调校偏偏家用舒适,过减速带时,有点晃,支撑性比不上德系车的沉稳。你知道的,德系车会比亚迪更厚重,但价钱差不少。还有一些细节,比如部分车型前排储物不够用,大瓶饮料放不下,中央扶手箱也小……等等,我说这些可能真算鸡毛蒜皮吧。
非智驾版升级慢,半年可能才出一次OTA,才摸清楚的第一个想法:升级不够方便,车主得自己留心,要不然车就跟停用似的。有点浪费时间。
至于越野,得提醒一下。比亚迪城市SUV(比如海狮)不是越野车。遇到六七十度的长坡,爬不上去是正常的。硬闯复杂越野,车可能会吃力。这点我也和朋友们聊了很久,自己愿意试试极限越野的,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这样总结一下吧——比亚迪现在的硬实力在国产车里,已经令人刮目相看。油耗省、动力顺、配置实用,对咱们重庆人而言,全都中意。尤其是开长时间下来,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不错。三年看下来,是真的少听到这个车不靠谱的抱怨——大部分车主都说省油、空间够用、用着顺。
但,也不能盯着它完美。隔音没法大幅改良,底盘偏软,用着还得惯一点。尤其是追求极致的驾驶质感和静音体验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差点意思。以前还觉得国产车只能凑合,现在觉得比亚迪这样,已经能用而且值得期待。
一个小细节,我还记得我朋友那天说:今年夏天,开空调时,我都怕电池不冷。这句话其实很有意思——他怕散热不够好,说明电池管理还要加强点。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国产车的成长都很快,但也有亮点和短板在共同存在。
话又说回来,到了这个价位,能照顾到日常需求就挺不错的。你们觉得,要是真的把底盘質感提升一点、隔音再加强,差不多就完美了。未来的国产车,会不会还会有什么新突破?比如那啥硬核越野配置?或者更好的智能互联?不敢说。
咱们实际用车中,总能找到一些实操经验——比如跑高速时,胎噪大得让你怀疑人生,但车价跟品质比起来,也就是个开个表的事儿。
其实我还在琢磨一件事,帮朋友提车的那些细节——倒车影像没有夜视功能,开夜里倒车还是得凑合用前后影像结合,几乎每辆车都是这个毛病(这先按下不表)。
我倒挺想问问你们,要不要直接买国产的?还是还得等更完美的版本出现?在重庆,要一辆既省油、够用,还能陪你登山爬坡的车,感觉比以前好不少。
(这段先按下不表)
看车也像是个折腾过程。真正能让你心动的,是那些看似普通的小细节,像是钥匙上少了个什么,座椅调节不够完美,或者后排空调出风口不够多……这都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所以,平心而论,比亚迪是真的在用心了。它变得更靠谱了,也更实用了。你们觉着呢?国产车的真的能跟合资、德系那些百年品牌抗衡吗?还真不好说,但至少,走在路上的我们,感受到的,已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