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于2025年5月8日正式启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剑指新能源汽车行业争议已久的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这一新规的出台,源于近年来频发的安全事故与用户体验困境——特斯拉、问界等品牌车型的隐藏式把手在碰撞断电、起火、冰冻等极端场景下频繁失效,导致乘客无法及时逃生或延误救援。例如2024年4月山西侯平高速事故中,问界M7因电源切断导致电动把手失效,救援人员被迫破窗延误黄金时间,最终酿成3人死亡的悲剧。
新规核心直击四大安全隐患:首先要求所有隐藏式把手必须配备独立机械解锁装置,如小米SU7的红色拉索、蔚来ET7的荧光应急拉环,确保断电后仍能承受200N以上拉力手动开启;其次强制统一应急标识,规定荧光箭头符号尺寸不得小于3cm×5cm,终结了此前各品牌标识位置隐蔽、尺寸过小的乱象;同时将门把手抗压强度从150N提升至300N,并通过时速50km动态碰撞测试验证结构可靠性;更要求车企设计防误触逻辑,在翻滚事故中自动锁定把手防止意外开启,碰撞后备用电源需维持门锁供电至少3分钟。
这一整顿引发行业地震。约30%在售新能源车型面临改款压力,依赖纯电子感应的“伪科技”把手(如部分品牌仅靠触摸感应)将被直接淘汰。供应链随之变革,3D热成型门环、碳纤维增强尼龙等新材料需求激增,夜光涂层供应商订单量暴涨200%。极氪001的机械拉线、小鹏G9的液压扩张接口等技术方案,正在成为行业新标杆。
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焦点。新规要求车企在车机系统增加应急操作引导——车辆启动时自动播放开门动画,事故发生时启动语音逃生指引,并通过每月系统更新强化提示。北方车主尤其受益,此前冬季门把手冻死率高达37%,部分用户不得不用热水浇淋或“10步解冻法”应对,新规实施后这类尴尬将彻底消失。
公众即日起至6月7日可通过工信部邮箱KJBZ@miit.gov.cn提交意见,推动标准细节优化。业内人士预测,这场安全革命将产生连锁效应,后视镜电子化、全触控中控等“争议设计”或将面临后续审查。正如事故幸存者所言:“真正的安全感,来自那些平时看不见、关键时刻救命的冗余设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