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亿缺口压顶,3689万新能源车要不要交养路费,别再让油车独扛?

最扎心的现实摆在桌面上:全国公路养护每年缺口3000亿元,燃油车每升油被加收1.52元在填坑,3689万新能源车基本没出一分钱

路就在那里,修好了也要养,车一多、路一长,钱就得跟上

3000亿缺口压顶,3689万新能源车要不要交养路费,别再让油车独扛?-有驾

截至今年6月,全国公路总里程已经到549万公里,高速公路就有20万公里;

公路维护一年花掉6000多亿,可从汽车端能收回来的,大概只有一半,缺口3000亿,这不是小窟窿,是个随时扩大的黑洞

这笔钱现在主要谁在掏?

燃油车在加油时代替付了“公路养护费”——每升油里含1.52元的附加

当年设计得很顺手,因为那时候车都是油车,收得上来、也好管

可新能源车不加油,等于绕开了这个通道,于是就出现了如今这个尴尬:电车在跑、路在用,钱却由油车主扛

有人觉得这话刺耳,但算账就明白了

普通燃油车一年跑1.5万公里、百公里油耗8升,等于一年大概要为养路费掏1800元左右

很多人的年里程、油耗还更高

新能源车省下这部分是真金白银,而且近两年上牌速度快得很——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新能源车就上了562.2万辆

3000亿缺口压顶,3689万新能源车要不要交养路费,别再让油车独扛?-有驾

车流结构在变,钱的结构却没跟上,这就是矛盾的源头

这事不是“电车对油车”的对立,更像“制度跟不上变化”的迟到

当初政策没法预见今天的新能源规模,这没什么好指责的,可既然形势变了,制度就该改

要不然,油车主的心气肯定要憋不住——“明明交了钱,怎么还得走烂路?”

说到烂路,别以为只是“颠一颠”

养护跟不上,坑洼、裂缝、积水、结冰,甚至桥梁病害都会找上门,安全风险才是最要命的

坊间流传有研究机构警告:如果缺口不补、不及时养护,三个月内国省干线路况下降超过30%——这个结论的权威性需谨慎看待,但听起来是不是已经让人手心出汗?

公路就是公共产品,安全不该拿来赌

那要不要向新能源车征养路费?

3000亿缺口压顶,3689万新能源车要不要交养路费,别再让油车独扛?-有驾

大方向,恐怕已经是“不得不”的趋势

可怎么收,才是最难的地方

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从电上加收一点,比如每度电加0.1或0.2元

想法简单,但现实复杂——私桩居多、家庭用电也会“串味”,一不小心就变成全民帮电车分摊

还有人主张按里程收

海南早在2022年就公开征求过“公路里程费收费系统”的意见

方案里讨论过0.12-0.3元每公里的区间,靠定位算里程、算路段

但这条路最后没走通——

设备可拆、隐私风险大、技术与监管成本高,几千万辆车的实时算账不是动动手指的事

更别说2024年还传出“海南已上线新能源养路费”的说法

3000亿缺口压顶,3689万新能源车要不要交养路费,别再让油车独扛?-有驾

官方已明确辟谣:没有这回事

最近的风声又来了:“大城市要两步走试点,先收营运新能源车,再到私家车”

这里必须踩个刹车——这是网传版本,目前没有官方文件

试点城市、时间、标准都没定,消息需谨慎对待

那到底怎么做,才算既公平又不伤产业?

不妨把思路拆开:第一,谁对道路使用强度高,谁就多出力,先从营运新能源车试点,合情合理;

每天跑网约车、城配、货运的车辆,对路的磨损确实更大

第二,收费不能绕弯子,账本得公开透明,让大家知道钱收来花在哪

第三

别猛踩急刹——新能源产业还在爬坡,收费节奏需要温和,给企业与车主留出适应期

3000亿缺口压顶,3689万新能源车要不要交养路费,别再让油车独扛?-有驾

具体手法上,社会上有很多讨论:比如营运车在特定路段(高速、城市快速路)按通行里程收取小额养护费,结合电子不停车系统就能落地;

再比如

私家新能源车暂缓普适征收,先做有限范围的城市试点,把政策效果、公众接受度、技术可行性摸清楚再说

这些都只是思路,不是定案,但起码比“拍脑袋”强

别忘了,2009年我们就做过一次大调整,从固定养路费转向燃油税,关键是找到了“好收、好管、少争议”的路径

今天的挑战更难,因为能源形态变了,使用场景也更碎片化,但原则不该变——

公共道路的维护,应该由使用者合理、可承受地共同承担

对产业的影响也要想清楚

如果先对营运新能源车开征,网约车、物流成本会上浮,平台定价可能跟着微调;

可反过来想

3000亿缺口压顶,3689万新能源车要不要交养路费,别再让油车独扛?-有驾

把道路养护这笔“隐形成本”透明化,反而能逼着行业更讲效率

私家车层面的政策若启动,标准一定要精细分级、避免“一刀切”

多车少跑的家庭和单车高频出行的差别很大,不能用一把尺

想象一个周末

你开着纯电或油车,孩子在后座睡着,前面是一段新铺不久的高速,车窗外风景刷刷往后退,心里踏实,因为你知道这条路有人养、有人护

这份踏实感,其实就是规则带来的

我们要的是更公平的分担,而不是换一种对立

接下来几天

不妨留意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声音,看是否会就“新能源车养路费”的方向给出更明确的回应;

3000亿缺口压顶,3689万新能源车要不要交养路费,别再让油车独扛?-有驾

各地若有“试点传闻”,也期待及时澄清

让讨论回到数据与方案本身

一句话收尾——

修路的钱,绕不开;

怎么收,得讲理

只要把道理讲透、把路径走稳

新能源也好、燃油车也罢,抬头看的是同一盏路灯,脚下踩的是同一条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