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翻了翻资料,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后驱版的上市信息很扎心。售价28.85万,相比之前的版本,最大的卖点是不是——续航多了?821公里,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就开始讨论:能用日常出行的场景里吗?我估算了一下,平均我每天的上下班通勤大约50公里,算快点顶多80公里,少则30。我就搞不懂,这续航真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日常刚需吗?——没有吹牛,那些买车的朋友,只要续航做到600公里以上,基本都能过得顺畅。这个续航,能把忘记充电的烦恼推迟不少。
但请别误会,这只是一个数字游戏。我们看辆车,续航再牛,实际表现还得看电池工艺、充电速度和维护成本。
我有个朋友车主,他也是特斯拉粉。前几天我问他:你觉得821公里是不是太‘虚’?他说:买特斯拉的,真不看续航。能快充到80%,就行。而且,自己公司就能装个快充桩,每天上下班几次充充也够用。他的话让我开始琢磨:续航和快充能力,可能比广告数字更重要。
这次长续航后驱版,电池150公斤左右,增了一些,但没多大的变化。据我估算,78.4kWh的电池,按每百公里电耗15kWh算,大概一百公里电费是在|1.5元/公里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百公里成本不到20元。用车成本还算合理,尤其是比起燃油车油耗动辄8升、4.5元一升的,省不少钱。
你说这个续航能否站得住脚?我认为——在一线城市里,续航满足绝大多部分司机的需求是没问题。毕竟,像我住的这个小区,不到50米就能找到充电桩。现在充电桩还在不断铺开,虽然还没达成无感充电的理想,但基本够用。
说到这个,我特别注意到,Model Y的设计其实挺家族化。这次没变,是静悄悄发力的小策略。轮毂、灯组、线条都那么熟悉,但实际上,这款车更在乎的是稳定性。喜欢哪个版本?我猜这个纯后驱配置,最大的卖点大概就是——轻便、省电、成本低。
我想提一下,很多买家对性能其实不是特别敏感。那个修车师傅笑着说:你们这些人,图个安心,小毛病搞两次就心烦。毕竟,Model Y的动力,306马力,5.6秒百公里加速,平常开也够用。其实我自己觉得,按当前的驾驶惯,这车也不用非得追求极限。
但要说供应链,这次的调价时间其实挺微妙。我原本以为,特斯拉会在零部件上多做一些改良,比如提升电池密度、改善热管理。他们其实在供应链上,今年也遇到点麻烦。去年原材料涨价,尤其是锂矿、钴等原料,从去年10月开始,涨了三成左右,虽然这个涨幅不一定直接反映到售价上,但整体成本都受到影响。
这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特斯拉的利润空间是不是被压缩了?我之前还以为,盈利难点在于换电站或芯片。
有次跟朋友聊天时,他说:特斯拉硬件做到这样,为什么还要折腾软件?我当时反问:技术大厂都这么讲,但你没发现吗,硬件用料不变,软件升级利润空间大。车厂其实是在不断提升‘价值感’。车辆配件成本控制得还好,想想一台车的零件成本占比不多,关键还是软件和系统。
光靠续航满足不了基本需求。去年我在试驾场上看到,门店试驾的用户,大多关注车的驾驶感受,比如悬挂、滤震、噪音。这点,Model Y表现得还是可以的,座椅虽用仿皮,但坐感不错。路上高速跑,隔音玻璃基本挡住了外界噪音,基本没啥烦恼。
我还突然想到,很多年轻用户会被所谓智能吸引,天知道,这个车配得上智能标签吗?内部几块屏幕、语音控制,能满足日常需求,但我想问——:实际操作时,会不会因为复杂的操作流程,变得反而不耐烦?其实我更担心套路满满的智能,忽略了车的实用性。
这次我翻了下笔记,看到特斯拉确实在快充速度上做了加强。你知道吗,最近市面上的快充技术都在拼快,有的能在20分钟搞定80%。但我认为,快充的实际价值还得看充电站的密度和位置。比如我经常去的那个收费站旁边,有两个快充桩,能支持最高150kW,80%的电量5-8分钟搞定。这,比我带个充电枪自己充要快不少。
这个时候,我又掉个小题:你们觉得未来纯电和混动会不会融合?这个问题,我也没想太多,纯电的优点明显:干净、省心;但续航焦虑的担忧还在。去年在朋友豪车车库里,看着他的混动PHEV,他不停唠叨:要是续航能搞得更长点,油耗还能降个三成,那就多好。
其实说到底——我觉得,Model Y的长续航后驱版,满足日常在大部分城市的刚需已没问题。只是,我更关心的是,跑得远不代表用得沉稳。能不能把那点821公里的续航用得更实在?这才是真大问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除了续航能力,价格也挺有料的。28.85万,跟同级别的燃油SUV比,算是够辣的。对比一下,比起一吨重、油耗动辄超8升的SUV,电车在能耗上的节省,还是能看出来的。
究竟这个700多公里的数字,是真的神话还是真实的路上常态?我觉得,这要看车主的使用惯。毕竟,续航最怕的就是给你宣传得太牛逼,但用起来没你想象的那么贴心。你们觉得呢?下一步,续航还能在哪个细节上突破?嗯,这个问题,留给未来吧。
【最后想着,未来的电池技术是不是会让821公里变得‘日常’?不知道。只觉得,未来还是挺迷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