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

001

日本福冈那片被寄予厚望的土地突然安静下来了。

原本这里应该是机器轰鸣,日夜不休地为丰田那个称霸全球的野心添砖加瓦,但现在起重机停在那里,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的巨人。

几千公里外,广汽的实验室里却是另一种景象,技术人员盯着屏幕上的数据,眼神里全是按捺不住的狂热。

就在不久前,那条能把理论变成现实的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跑通了。

这不仅是工厂停工和开工的区别,这简直就是一种残酷的隐喻。

你如果不站在历史的横切面上看,根本感觉不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寒意。

十年前,如果你问任何一个搞电池的人,谁是老大,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指着日本的方向。

那时候的丰田手里攥着超过一半的固态电池专利,像守着一座金山,那种傲慢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

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有驾

他们相信硫化物路线是唯一的真理,相信这种只要充电十分钟就能跑一千两百公里的东西,能像当年的卡罗拉一样再次统治地球。

可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我们的车企宣布全固态电池2026年就能装车,当那块没有任何液体的黑色方砖在测试台上怎么折腾都不起火时,日本那边传来的却是福冈工厂再次延期的消息。

理由找得很体面,说是全球电动车需求放缓。

真的吗。

承认技不如人或者路线跑偏比承认失败更难。

那个曾经让本田宗一郎和丰田喜一郎引以为傲的日本制造,这一次似乎真的把自己绕进了死胡同。

这哪是弯道超车梦碎,这根本就是车还在起跑线上修引擎,对手已经把领奖台都拆回家了。

002

我们得往回看,看看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疯魔的事情。

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有驾

就在2020年,那种让人窒息的压迫感是真实的。

当时的数据摆在那里,日本人在固态电池上的专利申请占比超过了55%。

你想想这是什么概念,你在这一行里哪怕呼吸一口空气,都要担心是不是侵犯了丰田或者松下的知识产权。

那一年,所有人都觉得中国车企在给别人做嫁衣,我们拼命搞液态锂电池,赚的都是辛苦钱,真正的皇冠早已被别人预定。

那个时候的焦虑是实打实的。

中国科学院的欧阳明高院士那时说过一句话,那口气里带着一种决绝,他说全固态电池一定要搞出来。

也就是那一年之后,整个局势开始变得诡异起来。

这不是一两家公司的单打独斗,你感觉到整个中国的工业机器开始轰鸣,一种饱和式救援般的投入开始了。

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有驾

日本人还是太迷信那一根筋的工匠精神了。

他们死磕硫化物这一条路,觉得既然做就要做到完美。

可是硫化物有个要命的缺陷,这玩意儿娇气得很,生产的时候哪怕碰到空气里的一丁点水汽都能给你颜色看,必须要在充满了惰性气体的保护罩里生产。

这就意味着成本要炸上天。

丰田觉得这叫精益求精,而在商业逻辑里,这叫自杀。

如果你生产一块电池的成本比现在的液态电池贵两倍,哪怕它能飞上天,消费者也不会买账。

中国企业就不跟你玩这个虚的。

我们狡猾得很,也可以说是务实到了极点。

既然硫化物难搞,那就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条路一起走。

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有驾

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巨头在搞硫化物,清陶、卫蓝这些新势力去攻氧化物。

甚至我们还搞出了个半固态的中间路线。

你不就是想要能量密度高一点安全一点吗,我先少弄点液体进去,把成本控制住,先把车造出来卖出去再说。

这种战术在日本人看来是不讲武德,是甚至有点低端的。

但就是这种看似不完美的半固态电池,硬是被上汽MG塞进了车里,把价格打到了十万块钱以下。

这是什么概念。

这直接把昂贵的技术变成了白菜价。

003

在这短短的五年时间里,那个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被彻底改写了。

不是兔子睡着了,是兔子直接换了一辆布加迪威龙。

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有驾

从2020年被日本专利围剿,到2024年,中国企业一年就能申请2915项固态电池专利,这个数字几乎是日本的三倍。

这里面哪怕只有十分之一能用,都是海量的技术壁垒。

但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不仅仅是专利数量,而是那些核心工艺的突破,那种你在实验室里挠破头也想不明白的细节,硬是被这边的工程师给磕下来了。

你要知道固态电池最大的噩梦是什么。

就是固固界面。

以前液体电解质像水一样,能渗进电极的每一个缝隙,导电顺滑得像丝绸。

现在你把液体换成了固体,这就成了硬碰硬。

离子想从这边跑到那边,就像是要赤手空拳翻过一面水泥墙。

一旦卡在界面上,就会堆积出一种叫锂枝晶的东西,这玩意儿长大了就会像针一样刺穿电池,然后就是嘭的一声,连人带车化为灰烬。

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无数年。

然后中科院物理所那帮人想了个绝招。

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有驾

他们弄出了一种特殊的碘离子胶水。

这东西就像个聪明的交警,它能顺着电场跑到那个硬碰硬的接口处,像流沙一样自动把那些微小的缝隙填满。

这种思路简直妙到毫巅,它不是要去强行改变固体的物理性质,而是顺应它,诱导它。

这就是中式智慧和日式执拗的区别。

还有那个干法工艺。

这也是这次广汽产线能跑通的关键。

传统的电池制造脏得像个泥瓦匠工地,要把材料混成浆糊,涂上去,烤干,再压实。

耗电耗时还污染环境。

新的干法工艺直接把这三步合一了。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有驾

能耗降低了,效率提升了,哪怕一开始良品率没那么高,光是这节省下来的成本和时间,就足够把丰田那种必须要用惰性气体保护的贵族生产线打得找不到北。

004

现在的局面与其说是技术之争,不如说是两个国家国运的碰撞。

日本那个有着500万从业者的庞大汽车帝国,现在成了他们身上最沉重的枷锁。

你想想,如果要全面转向固态电池和电动车,那原来的发动机厂怎么办,变速箱厂怎么办,那些干了一辈子的老技工怎么办。

每一次决策,都要在保住饭碗和拥抱未来之间撕裂。

所以丰田章男才会那么纠结,一会儿骂电动车不环保,一会儿又突然掏出全固态电池说我们要赢。

这哪里是战略,这分明就是焦虑症发作。

中国就没有这个包袱。

我们已经建立起了这个星球上最疯狂的电池产业链。

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有驾

从挖锂矿的,到做隔膜的,到搞设备的,你需要什么,打个电话可能隔壁厂区就能给你送来。

这种生态系统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进化速度是指数级的。

当你还在实验室里为了把成本降低1%而沾沾自喜时,这边的供应链已经通过大规模量产把成本腰斩了。

这种降维打击让人想起了当年的液晶面板,想起了光伏产业。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上汽MG4半固态版在广州车展上的那一幕太具有戏剧性了。

那块电池被螺纹钢刺穿,被挤压,被泡在盐水里,被扔进极寒的冰柜里。

如果是以前的电池,早就变成烟花了。

但它就在那里,安安静静的,既不起火也不冒烟。

这一刻,那种对新能源车不安全的恐惧被物理性地粉碎了。

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有驾

当技术成熟到可以无视极端环境,并且价格还不到十万块时,所有的情怀和品牌溢价都成了笑话。

005

有些事一旦错过节点,就永远错过了。

当初我们在液态电池上受制于人的时候,日本曾有机会用固态电池封锁我们的未来。

哪怕是五年前,他们手里还攥着所有的好牌。

如果那个时候丰田能哪怕激进一点,哪怕不那么追求完美先把产品推出来,现在的世界汽车版图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但历史不相信假设。

丰田福冈工厂的停建,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的暂停,它标志着日本汽车工业试图通过技术垄断来延续燃油车时代辉煌的最后一搏彻底失败了。

这不仅仅是弯道超车梦碎,这根本就是路被封死了。

他们不仅在现在的液态电池竞争中输得底裤都不剩,在未来的固态电池赛道上,也已经被甩得看不见尾灯。

中国产线已跑通,丰田突然停工,日本最后的翻盘机会彻底凉了-有驾

那个氢能汽车的幽灵似乎又在固态电池上复活了。

又是起了大早,又是想吃独食,又是想要建立绝对的技术壁垒,最后又是看着中国把产业链做成白菜价然后一统江湖。

看着今天国内那些因为攻克了技术难关而兴奋的脸庞,再想想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汽车帝国此刻的沉默。

这种对比,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让人唏嘘。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它只是默默地把原本属于你的产线,搬到了海的另一边。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关于国内首条全固态电池产线建成的报道

广汽集团官方发布的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及祁宏钟的发言

日本丰田官方关于福冈电池工厂建设延期的公告

中国知识产权局及WIPO关于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数据的统计报告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关于固态电池固固界面及碘离子胶水技术的研究成果

上汽名爵关于MG4半固态电池车型配置及价格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