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现在咱们走在街上,看到最多的就是悄无声息滑过去的电动车,大家对它也就是个代步工具的看法,坏了就修,旧了就换,没什么特别的感情。
可要是跟上了点年纪的人聊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摩托车,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眼睛里都会闪着光,好像聊的不是一堆钢铁零件,而是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说,当年骑着进口摩托车呼啸而过的那帮小伙子,现在很可能都开上了保时捷。
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点出了一个事实:在那个年代,一辆进口摩托车,远不止是交通工具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标志,一种身份,甚至是一种普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
要想弄明白这些老摩托车为什么能“封神”,咱们得先回到九十年代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
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在提高,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拮据的。
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每个月的工资也就几百块钱。
在那个连“万元户”都还是个响当当称号的年代,私家车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基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托车,尤其是那些从日本漂洋过海来的进口货,就成了当时马路上最耀眼的明星。
它们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钱来衡量。
比如当年大名鼎鼎的本田CB125T,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本田王”,一辆车的价格要三万多块。
三万块在当时是什么购买力?
一个每月挣三百块的工人,不吃不喝也要攒上将近十年。
这笔钱在很多中小城市,足够付一套房子的首付款了。
所以,当一个人骑着这样的车从你身边经过,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辆摩托,而是一座“移动的房子”,是一个家庭雄厚实力的公开展示。
那种震撼力和回头率,是现在开一辆超级跑车都比不了的。
当时,日本的几大摩托车品牌,可以说是直接给国内的摩托车市场进行了一次“降维打击”。
它们带来的不光是新颖的外观,更是技术、性能和品质上的全面碾压,彻底改变了国人对摩托车的认知。
其中,有几款车更是成为了传说,至今还被车迷们津津乐道。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本田CB125T“本田王”。
它最独特的地方,就是那台并列双缸发动机和左右两边对称的排气管。
在当时国内摩托车普遍是“哒哒哒”响的单缸发动机的天下,本田王那种“突突突”的、绵密又浑厚的声浪,听起来就高级得多。
虽然它的排量只有125cc,但双缸的设计让它在高转速下的表现非常出色。
很多人说它起步慢,上坡没劲,这确实是它的特点,因为这种发动机需要把转速拉起来才能发挥真正的实力。
一旦速度提到了八十公里每小时以上,它就像变了一辆车,动力输出变得非常平顺有力,骑行感受远非单缸车能比。
至于它的外观,那两根闪闪发亮的排气管就是身份的象征。
后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模仿者,但都只是学了个皮毛,发动机的震动和噪音控制得一塌糊涂,有的假双排气,跑了半天,其中一根管子还是凉的,成了圈子里的笑话。
如果说本田王代表的是一种沉稳和体面,那么雅马哈的SRZ150,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飞驰”,代表的就是年轻人的速度与激情。
这款车由建设雅马哈合资生产,即便如此,高配版也要卖到接近两万八,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好几年的工资。
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车头那个流线型的导流罩。
在那个年代,这玩意儿就是“专业”和“运动”的代名词,不光是为了好看,在高速行驶的时候,它能实实在在地减少风阻,让车身更稳定。
所以才会有“时速跑到一百二车身也不飘”的说法。
这背后是雅马哈在车架设计、悬挂调校等方面的深厚功力。
对比一下现在很多同排量的小摩托,速度一快就感觉轻飘飘的,更能体会到当年“飞驰”在用料和技术上的厚道。
而在这些“神车”里,真正站在金字塔尖的,还得是铃木GS125,人称“铃木王”。
特别是纯进口的版本,落地价高达四万块。
在九十年代,四万块绝对是一笔巨款,在不少地方真的能买下一套房子了。
它之所以被称为“王中王”,靠的是几大绝活。
第一是无与伦比的耐用性。
铃木的发动机向来以皮实抗造闻名,圈里流传着“一车传三代”的说法,说的就是它。
很多当年的铃木王,只要保养得当,现在依然能正常发动。
第二是强悍的动力。
它配备了当时非常罕见的六个前进挡,比普通摩托车多了两个档位,这意味着动力衔接更顺畅,加速更有力。
当时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三挡秒五羊”,意思就是它用三挡就能轻松超过当时非常普及的五羊125,可见其动力储备有多么充足。
还有一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宽大厚实的后座非常舒适,据说坐三个人都轻轻松松,这得益于它扎实的用料和强大的低扭矩输出。
如今我们再回头看这些老车,会发现它们其实有很多“缺点”。
油耗高,喝油跟喝水似的;维修贵,一个进口的小零件可能就要花掉普通人半个月的饭钱;震动大,开快了后视镜里什么都看不清,手都被震得发麻。
但恰恰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驾驶体验。
你需要去“伺候”它,去感受它的状态,每一次拧油门、每一次捏离合,都像是在和这台机械进行对话。
这种原始的、纯粹的驾驶乐趣,是现在这些一键启动、安静得像家电一样的电动车所无法提供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如此珍视这些老物件。
就像网上有位朋友分享的,他父亲有一台铃木王,一直在老家车库里放着,前几年有人出五万块钱想收,老人家硬是没卖。
他不是不懂这车再放下去只会越来越旧,但他舍不得。
因为那辆车里,装着他年轻时的风光,装着他奋斗的记忆。
他说要留给孙子,其实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属于那个年代的骄傲和情怀。
在那个物质不算富裕但精神昂扬的年代,拥有一辆这样的摩托车,就拥有了全世界。
而今天,当街道被无声的电动车流所覆盖,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安靜,但似乎也失去了一些东西,一些能够让血液沸腾、让心灵与机械共鸣的东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