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街头的吉利汽车越来越多时,不少人会疑惑:"这几年吉利是不是只靠低价冲量?" 事实上,2025 年上半年吉利卖出 140.9 万辆车,其中一半是新能源车,同比增速高达 126%。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逆势增长,靠的绝不仅仅是价格 —— 今天就从技术、口碑、实际体验三个维度,聊聊吉利汽车的品质到底几斤几两。
一、技术打底:沃尔沃基因的 "平民化" 表达
吉利最硬核的底气来自与沃尔沃的深度绑定。不同于简单的 "换壳",双方联合开发的 CMA 架构就像 "汽车界的乐高",用 609 项专利搭建起安全与品质的基础框架。这套架构有多厉害?星越 L 在重庆发生的一起事故中,被大货车侧面猛烈撞击后,车门仍能正常打开,乘员毫发无伤 —— 这正是沃尔沃安全基因的真实体现。
在新能源领域,吉利砸 200 亿研发的雷神混动系统堪称 "油老虎终结者"。银河 L6 官方标称亏电油耗 4.2L,实际开下来也就 5L 左右,加满油能从北京一口气跑到上海。更绝的是它的动力表现,红绿灯起步能让隔壁宝马 3 系车主侧目,这种 "又快又省" 的体验,彻底打破了 "国产车动力弱" 的偏见。
最新推出的极氪 9X 和银河 M9,更是搭载了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和新一代 Flyme Auto 座舱,把豪华车才有的配置下放到 20 万级市场。就像网友调侃的:"现在买吉利,相当于用自助餐的价格享受米其林服务。"
二、用户口碑:机械靠谱,智能待磨
真实车主的反馈最有说服力。90 后程序员小王的星瑞开了两年,最满意的是配置:"16 万落地有座椅通风、BOSE 音响,还有 L2 级自动驾驶,这要是换合资车,至少得多花 5 万"。这种 "高配低价" 并非偷工减料,缤越开三年还能卖出 62% 的残值,只比本田 XR-V 低 3 个百分点,保值率说明一切。
不过吉利也不是完美无缺。重庆车主李女士吐槽她的星越 L:"中控屏偶尔会死机,天窗有时关不严,虽然不影响开,但确实闹心。" 这种电子系统的小毛病,就像 "老黄牛配上了智能手机"—— 机械素质靠谱,智能体验还需打磨。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的进步速度。早期电动车存在的电池衰减问题,在新款车型上已大幅改善。杭州车主老陈的极氪 001 开了三年,续航还能保持原厂的 85%,"夏天开空调跑高速,实际里程和表显差不了多少"。
三、车型红黑榜:这些车闭眼入,那些要谨慎
优先考虑的 "实力派":银河 L6(12-15 万):混动系统成熟,适合每天通勤 50 公里以上的上班族,一年能比燃油车省出两次保养钱。星越 L(16-20 万):CMA 架构加持,空间堪比中型 SUV,家用选它准没错。极氪 001(25-30 万):猎装造型个性十足,充电 15 分钟能跑 500 公里,就是要接受它在智能驾驶方面偶尔 "犯愣"。
谨慎选择的 "边缘款"
远景 X3(7-9 万):内饰塑料感强,隔音一般,预算有限才考虑。老款电动车:2023 年前的车型电池技术差距明显,二手市场碰到要仔细查衰减数据。
选车时有个实用技巧:试驾时狂戳中控屏,反复开关天窗,有问题当场就能发现。吉利的机械部分很少出岔子,但电子配置的品控稳定性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四、买吉利的本质:性价比背后的价值逻辑
现在买吉利,早已不是 "没钱才选国产" 的无奈。就像一位车主说的:"花 20 万得到的配置,比同价位合资车多 50%,就算小毛病多些也值。" 这种 "够用就好" 的务实主义,恰恰击中了多数家庭的需求痛点。
从技术上看,吉利正在从 "追随者" 变成 "领跑者":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自动驾驶系统、即将落地的雷神醇氢技术,都在证明它不满足于做 "价格屠夫"。2025 年下半年即将推出的 5 款新车,更是直接瞄准了新能源市场的中高端领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