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比亚迪这个销量数据,我起初看了有点懵。370万辆,听着挺震撼,毕竟全球新能源领域能做到这体量的确不多,但我第一反应是:这是哪盘棋?全靠国内市场撑的吧?不过仔细琢磨下,又觉得没那么简单——毕竟370万是1到10月的累计销量,用营盘大片形容一点不夸张。新能源车本来就跑得快,这数据还带了近14%的增长,感受下速度你就知道,竞争白热化的市场,这成绩确实有点意思。
我昨天和一个修理厂的老李聊,他比较关注海外市场,说他这几天接了几台比亚迪进口车维修,几乎都是今年的新配置,我问他:这增长靠的是老车主种草,还是新买家在买?他眉梢一挑,答:新买家占九成,尤其是北美和东南亚地区,疯了似的抢。他这说法跟比亚迪公告里的海外销量爆发很吻合:海外乘用车及皮卡这块子,1-10月卖了78.5万辆,同比增长135%——这数字涨得太狠了,得承认,出海这块儿比亚迪确实起势了。
但你要是单看方程豹、腾势和仰望品牌1-10月销量27.5万辆,同比增长91%,我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会懵。说实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因为这个数字我不得不核一遍,看是不是写错了。27.5万辆销量,说高端品牌一个季度卖那么多,按照我以前看过的行业数据,这体量在国产品牌里算不错了。但当初看到报道时,不少媒体直接写成才两百多辆,我觉得明显是个理解偏差,估计是把275,263看成了275,263辆中的275辆了。这个数字是真的,不是错别字,是27.5万辆,刚刚好能对应上同比增幅91%这个数字,数据逻辑通了。
转个头,说说这供应链的事儿。我记得之前有次和一个一线汽车供应商的小张聊天,他拿造车打比喻说,研发就像做饭,原材料(零部件)不好哪有后面的好味道呢?供应链就像菜市场,要是突然缺个蔬菜,你这锅汤味都掺水了,产品推不出去。他的意思很清晰,尤其是现在全球芯片供应还没完全舒缓,能保证连续高速量产,相当不容易,这当中体现了比亚迪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优势。不过嘛,我也不能完全给出定论,毕竟市场风云变幻,那边突然多多少少的供应链风险,都要留个心眼。
聊到研发流程,再说下我自己的感受:比亚迪这些年在新能源技术上的积累,用一句生活化的话来说——就像是长跑选手,一开始不一定最快,但步伐稳健,配合研发节奏和供应链节奏走,累积成果下来就很肉眼可见。你看它研发节奏和市场节奏一拍即合,可以连续不断地推出新品,让整体销量持续上涨,背后其实不简单。
话说,我看过同价位的其他新能源车,和比亚迪的车型比起来,有些车型在续航表现或者整车质感上还算不错,甚至部分品牌在内饰的用料和设计上更洋气,但怎么就动销差那么远?说白了,渠道和用户心理这块儿很关键,毕竟买车不是拔拔草就买,得看你能不能给客户一种放心的感觉。比亚迪近几年强势铺渠道和品牌形象的建设,很多朋友买车过程中的落地体验比其他新能源品牌要顺畅不少,说明供应链和销售链条都跑通了,这才是销量的底气。
不瞒你说,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尴尬事儿。上周朋友私底下吐槽:比亚迪的数字看着挺猛,但是产品线那么密集,普通消费者又真能分清楚方程豹、腾势和仰望之间的区别么?真是个好问题。我自己有点儿犯嘀咕,毕竟品牌高端化突破是好事,但如果品牌定位太乱,反而消费者心里会打鼓,这对销量长期稳定反倒不是好事。好在销售数据和市场反馈暂时没显现大的隐忧,但这块还是得观察下。
再讲个临场小计算,我大致算了下,370万辆的累计销量,平均每辆车的利润和成本估算下,大概每辆车的纯利润在1万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根据车型和售价波动很大,这个数字不准,算是估算)。这么算下来,比亚迪今年靠主机厂业务的盈利规模,起码数十亿人民币的现金流进账,这对后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布局,是个稳稳的保障。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那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之前拍的相册,发现比亚迪的工厂内部员工佩戴的工牌更新频率挺快的,这反映出内部人员流动可能比较大,或者说扩招速度也挺快。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的制造基地也在迅速上马,说明比亚迪无论是产能扩张还是人才储备,都在同步发力,这些硬指标虽然不直观,但对厂家未来做大规模销量有帮助。
说到这儿,我忽然有点担心,会不会今年的高速增长让比亚迪的组织管理压力变大?还有供应链是不是都被压榨到极限了?我没细想过,毕竟公司内部信息少,只能靠外部信息和市场感觉去揣测,感觉确实挺压抑的——有点像运动员高负荷训练,短时间爆发没问题,长期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还有一点想问你,你觉得比亚迪高端品牌的定位,能不能真正撬动那些厌倦了传统豪华品牌的用户群?毕竟品牌溢价和用户心理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出来的。这点咱们多观察。
聊回我刚才那个亚迪得了抑郁症了玩笑话,真是说出来缓解一点压力——厂商在高速增长且面临多线作战时,谁不焦虑呢?反正我看着数据和市场现状,内心有点小激动,也有点小困惑。不知道你那边关注得怎么样?今年底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车型或者市场动作值得我们重点盯着?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