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电池都80度了!别再给多档DHT“强行挽尊”了!
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虚的,就聊聊现在新能源车圈里最热闹、也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件事:为啥还有那么多人,把多档DHT夸上天,觉得它比增程式高级?你说这事儿奇不奇怪?结构更简单的纯电,大家都说是未来,是科技,是进步。可同样是结构更简单的增程式,到了某些人嘴里,就成了“脱裤子放屁”,是“落后技术”。这逻辑,是不是有点双标?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从燃油到新能源都摸过的老司机,真觉得是时候掰扯掰扯了。现在都2025年了,零跑、小米这些新势力,都在给增程车塞80度的大电池,纯电续航直接干到500公里以上。而你再看看多档DHT,还在为那多出来的半升油,沾沾自喜,结果电池小得可怜,纯电里程两位数,这到底是谁在“强行挽尊”?
第一,咱们先说说“大电池”这事儿。 为什么现在车企都拼了命地往车上塞电池?说白了,就是用户要“纯电感”。谁不想开车像开电车一样安静、平顺、加速猛?80度的电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日常通勤,一周充一次电都绰绰有余,绝大部分时间,你开的都是一台纯电动车。周末郊外露营,开着空调吹着暖风,电量也足够支撑。这才是真正的“可油可电”,这才是用户想要的“没有里程焦虑”。而多档DHT呢?受限于复杂的结构,电池容量普遍在20-40度之间。你开个纯电模式,跑个五六十公里,电量一掉,发动机就得启动。这时候,所谓的“电驱”优势就没了,你又回到了传统燃油车的体验,发动机噪音、震动,该来的都来了。你说,一个纯电续航500公里,一个纯电续航70公里,这差距是半升油能弥补的吗?
第二,咱们聊聊“平顺性”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很多人说多档DHT平顺,顿挫感不明显。我只能说,这可能是跟老款AT变速箱比,感觉是进步了。但你要跟增程式比,那可差远了。增程式是什么?发动机只负责发电,驱动车辆的永远是电机。电机的特性是什么?动力输出线性、响应快、零顿挫。无论你是在城市低速蠕行,还是在高速上突然深踩油门超车,动力都是随叫随到,丝般顺滑。而多档DHT呢?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变速箱,需要换挡。无论工程师把标定做得多么精细,换挡的瞬间,动力的衔接总会有一点点的延迟或冲击,尤其是在低速拥堵路段,那种“一耸一耸”的感觉,开过的人都懂。你可能会说“我感觉不到啊”,那我问你,你开过纯电车吗?你开过增程式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说说“结构复杂”带来的问题。 多档DHT,听着名字就复杂,有“多档”,有“DHT”(双电机混动变速箱)。结构越复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更高的故障率,更高的保养费用。你想想,变速箱本身就是汽车上最精密、最容易出问题的部件之一。多档DHT把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变速箱耦合在一起,这玩意儿的故障率能低吗?前几年某品牌多档DHT车型频繁出现变速箱故障,车主集体维权的事儿,大家还记得吧?而增程式呢?结构简单得多,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各司其职,耦合关系简单。简单,往往就意味着可靠。 而且,增程式平台可以和纯电平台共线生产,像智己、问界这些品牌都在这么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研发成本更低,车型迭代更快,未来竞争力更强。反观多档DHT,很难和纯电共线,这就像是在技术路线上给自己挖了个坑。
那么,多档DHT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当然不是。它的优势在于高速巡航时,可以让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这时候的燃油经济性确实比增程式要好那么一点点。但这个优势,真的能抵消它在纯电续航、平顺性、可靠性和平台通用性上的巨大劣势吗?我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你买手机,有人告诉你,这款手机待机时间长了半个多小时,但它内存只有64G,拍照还糊。你觉得这算优点吗? 在日常使用中,绝大多数人90%的时间都在市区通勤,增程式的大电池带来的纯电体验,远比高速上那半升油的差距重要得多。
最后,我想说的是,技术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只有适不适合。 增程式技术,用最简单的结构,实现了最接近纯电的驾驶体验,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这难道不是一种“高级”吗?非要说结构复杂的才是“先进”,那是不是以后汽车都得装上火箭推进器才算高科技?别再被一些营销话术给忽悠了。 当零跑、小米这些新势力都开始给增程车上80度电池的时候,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做的,是擦亮眼睛,选择真正能提升用车体验的技术,而不是去给那些“强行挽尊”的说法当免费水军。
所以,回到标题,增程电池都80度了,多档DHT的那点优势,还值得你去“强行挽尊”吗?
全部评论 (0)